致敬改革者 | 王继才: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发布时间:2018-12-10 09:3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新华日报

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带来福祉,四十年历程中,也有这样一些平民英雄: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32年守岛卫国的王继才,就是这样一位时代楷模,他坚守的不只是开山岛,更是深深的家国情怀。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7月27日21时20分,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岛上突发疾病去世。“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一个承诺,我选择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58年的人生,32年坚守孤岛,他用忠诚奉献践行了生死诺言和爱国大义。

“开山像笆斗,正对灌河口。”记者来到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以东12海里的开山岛。岛上,怪石嶙峋,环境恶劣。放眼望去,只有那几十株苦楝树,倔强地把枝丫伸向天空,给这座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的“秃石头岛”带来几处绿荫,也让小岛有了几分生机。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王继才正年轻。1983年,王继才和王仕花结婚时,他是生产队长兼民兵营长,王仕花是民办教师,日子过得安稳。1985年开山岛上部队撤编后,设了民兵哨所。当时岛上无电无淡水无居民,灌云县人武部先后派出10多个民兵守岛,但最长的只呆了13天,没人愿长期值守。

1986年的某一天,王继才去县人武部开会,老政委找到他,请他上开山岛守岛。他答应了,瞒着家里人上了岛。那一年,王继才26岁,他的大女儿王苏才两岁。

“1986年7月14日早上8时40分,县人武部的同志陪我一起上了岛。”王继才生前对初次上开山岛的记忆精确到了“分钟”。

“满山石头,没淡水也没电,几排营房黑洞洞的,太阳一落山,我心里就怕了!”王继才躲在营房里,用铁锨顶住门,平生第一次开了酒。与最初几天的恐惧相比,更难捱的是孤独。“没人说话,我就灌自己酒,喝完对着大海狂喊,嗓子就这么哑了。”

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他去守岛的,是王仕花。丈夫上岛后第48天,王仕花来到岛上。原本积攒了满腔怒气和无数怨言的她,在看到丈夫第一眼后,眼泪夺眶而出。“原先高高壮壮的他,胡子拉碴,又黑又瘦,跟野人一样。”哭完,王仕花拉着丈夫的手说:“别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家吧!”

“你回去吧,照顾好老人孩子!我得留下,开山岛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王继才对妻子说。

谁也没想到,几天后,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也上了岛。这一陪,就是32年。

从此,开山岛的每天,从升旗开始。开山岛上巡逻一遍,要迈508级台阶。32年来,王继才带着王仕花,每天清晨扛着国旗走向小岛高处一块平地,王继才当升旗手,王仕花庄重敬礼。“升旗!”“敬礼!”两个人的升旗仪式,庄严神圣、风雨无阻。王继才总是说:“开山岛虽小,但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就这样,夫妻俩每天升旗、巡逻、瞭望,看航标、测风仪……遇上暴风雨,岛上风大路滑,他们就用绳子把身子系在一起,若是一人跌倒,另一个人好把对方拽住,不至跌入海中。日复一日,他们极目四望,除了偶尔驶过的渔船,只有茫茫海水。两条狗,几只鸡,是他们在岛上仅有的陪伴。

为守岛,王继才夫妇尝遍了酸甜苦辣。32年中,只有5个春节是在岸上过的。最初20多年,岛上不通电,只有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炉、一台收音机。遇上风大浪高,船出不了海,岛上的煤用光了,只能吃生米;没淡水,全靠岸上送来的补给和水窖存下的雨水。

1992年的冬天,大风刮了17天,补给船无法航行,岛上断粮断火。5岁的儿子哭闹不止,夫妻俩去海边摸来海蛎、海螺,生不了火,只能吃生的。王仕花先把螺肉嚼烂,过滤掉腥臭味,再往孩子嘴里填。当渔民终于送来补给时,一家人已饿得说不出话……

守卫着这岛的,不仅是王继才夫妇,也有他们的儿女。

1987年7月,王仕花临产,正赶上强台风来袭,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王继才自己为妻子接生。当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他瘫坐在地上也哭了。他给儿子取名“志国”。后来,研究生毕业的王志国,成长为一名边防军官。

“父亲对我的‘爱’,始终像大山一样。2001年,我上高中要交5000元赞助费,父亲左拼右凑出500元钱,又借了4500元高利贷。为了还钱,深秋了,爸爸还泡在冰冷的海水里捞螃蟹……”讲到这,七尺男儿哽咽了。

大女儿王苏小学毕业后,王继才就劝她辍学,照顾离岛上学的弟弟、妹妹。王苏一开始怎么也不愿意。父母找她谈,她头一直埋在手里,最后,懂事的她还是点头答应了。这一答应,就是毫无怨言的十多年。13岁的王苏瞬间长大了,她不再是她自己,她成了弟弟妹妹的“父”和“母”。

王继才心里,一直觉得亏欠了大女儿。他向王苏承诺,等她出嫁时,一定要回家,为她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因为台风,船无法出海接他上岸,王继才食言了!

默默地握着女儿的照片,老王长久地望向海的那边,身旁,只有无声的灯塔和翻滚的海浪。海那边,婚礼开始了,等不到父亲的女儿化了5次妆,都被泪水弄花了。催她,她还想等,再催,她还等,一步三回头,也没有等到父亲出现在婚礼上。

200多面褪色的国旗、40多本海防日志、1部手摇电话机、20台听坏的收音机、10多盏用坏的煤油灯……这些物件,记载着王继才夫妇守岛的风风雨雨。

上世纪90年代,王继才夫妇守岛每年的补助是3700元,平均每人每月154元。1995年,开山岛建起灯塔,因守护灯塔每年收入才增加了2000元。

家里有老有小,正是用钱的时候,王继才也曾想下岛多挣点钱。1995年,他到县人武部送辞职申请,恰逢老政委王长杰病危。病床前,没等他开口,老政委就拉住他的手说:“继才啊,你要答应叔,一定要把那个岛守下去!”

“老政委到死都不放心开山岛,我答应了他,就一定要守下去。”从此,王继才的心,像岛上的山石一样坚定。

那些年,同村人陆续富了起来,但王继才家常入不敷出。在上海跑运输的大姐希望王继才去帮忙,承诺一年收入三五万元。王继才还是选择了留下。他说:“个人小账算不过来的时候,就算一算国防大账,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开山岛经历风雨,也见证变迁。这些年,连云港市、灌云县两级政府不断改善岛上设施。2012年装上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岛上第一次有了电。部队把两人的住房修缮一新,门窗变结实了。县里给他们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也方便了。去年,县里为开山岛修筑了新码头,即便有风浪船也能靠岸了。

上岛之初,王继才和妻子从岸上一点点运来泥土,在石头缝里种树。直到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树种子撒下去,终于长出一棵小苗。如今,几十棵苦楝树、松树在岛上顽强生长,无花果树也结了一树的果子。无花果树上,留有他们刻下的字“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绕到另一面,又一行清晰和变大的字——“钓鱼岛是中国的”。

2013年2月,开山岛成为全国最小的行政村,王继才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全国时代楷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十大正义人物”……近年来,王继才获得多项荣誉,可他把荣誉证书都锁在箱子里,塞在小屋的床底下。他常说:“组织上给的荣誉是动力,我应该多做点事情。”

“甘把青春献国防,愿将热血化丹青。”营房门上这副对联,是王继才专门请人写的。把一生奉献给祖国海防事业,他坚守的不只是一片小岛,而是深深的家国情怀。

32年以岛为家,为国守卫,王继才用一生兑现承诺、践行忠诚。无数像他一样的奉献者,保卫着祖国的安宁、捍卫着人民的美好生活。

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