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戎耀今生

最美风采丨一次邂逅许下承诺,她带着古筝再进大别山

发布时间:2019-09-20 19:0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厅办公室(政策法规处)

从金陵到金寨,从紫金山到大别山,通过5年的播种和耕耘,俞晓冬把音乐的力量注入了山娃娃的心灵,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音乐之窗。

在安徽省金寨县小南京学校,有一位义务支教的古筝演奏家,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古筝妈妈”。她身患癌症,多年来一边与病魔顽强抗争,一边坚持义务为山村留守儿童进行古筝训练。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未中断。她培养了近40名懂音乐的山里娃,为有音乐梦想的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窗。

只要生命没有结束,贡献就不会停止

恢复高考制度后,俞晓冬作为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顺利成为当年江苏省唯一的古筝专业本科生。那时,《乡村女教师》《卓娅和苏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比较流行的文艺作品,给俞晓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朦朦胧胧,但很崇尚这种伟大的精神。这些进步作品奠定了我人生选择的方向。”临近毕业,军人家庭出身、从小特别向往部队生活的俞晓冬便打算去部队工作。毕业后,她如愿成为当时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一员,在部队一干就是35年。

2010年,俞晓冬在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肺癌。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并没有让军人出身的俞晓冬一蹶不振。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俞晓冬和战友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学校。在弹奏古筝时,俞晓冬发现,那里的不少留守儿童都是第一次见到古筝,显得很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进一步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后,俞晓冬觉得十分心疼。当时有老师提出,希望她能教孩子们弹琴,俞晓冬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生命的长度有限,生命的宽度无限

2014年,“山娃娃古筝班”在金寨县小南京学校挂牌成立。

为了不给孩子家庭增添负担,俞晓冬自筹资金20多万元,购置了40多架古筝,无偿对山村留守儿童进行古筝培训和音乐教育。此后,俞晓冬一直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以自己所能回馈老区人民。

一年中,俞晓冬有150多天的时间都住在学校与山娃们朝夕相处,包括中秋、端午等节日,甚至自己的生日,都在山里和孩子们一起度过。进山村后,俞晓冬经常会生病,出现感冒、咳嗽等,医生说,这随时会要她的命。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多年来,俞晓冬既授琴艺,又教生活,给予孩子们慈母般的关爱、呵护。村里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父母在外打工,疏于对他们的管教,一度是学校里的“坏孩子”。而俞晓冬坚持把他们留了下来,给他们更多关爱关怀,如今,这对双胞胎兄弟都变得很优秀。

孩子们给予俞晓冬信任和尊敬,和她无话不谈,还叫她“古筝妈妈”。闭塞的地理环境阻碍不了山娃娃们求知的渴望,一方山水塑造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俞晓冬的教学专业而严谨,山区孩子们非常勤奋刻苦,演奏技艺进步很快,一批批山娃娃在小学毕业前不仅全部通过全国器乐水平十级考试,还多次参加国内公益演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些自闭、不爱说话的孩子,现在也变得很快乐。

俞晓冬辛勤耕耘、春风化雨的努力,催生了累累硕果。她说,“我是在用生命坚守这块阵地,虽然人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宽度可以自己掌控。我不能左右我的生命,但希望我的生命更有意义,让爱在孩子们的身上得以延续。” 

带动一批人,让爱心“种子”牢牢扎根

一花引来百花香。俞晓冬身边的亲友们被她的事迹打动,纷纷主动请缨,和她一起投身慈善公益事业。让她最感动的,是玄武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马杰。他在自己刚动过大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冒着炎炎酷暑连续三天为从大别山区来南京游学的30多名小朋友充当义务导游,全程陪伴他们游览中山陵、讲解雨花台烈士的英雄事迹。

种子能不能发芽,取决于土壤。爱心的萌芽成长开花,得益于这片有爱的土壤。扶贫支教的路是辛苦的,幸运的是,俞晓冬癌症并没有恶化,她说,这或许就是扶贫支教给她的回馈。

俞晓冬因此获得了第十五届“南京好市民”、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最美资助人”等称号;2018年,她先后获评“江苏好人”“江苏省最美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