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退役军人奋战防汛一线
当前,全国进入防汛关键时期,受皖南山区洪峰过境和本地强降水影响,南京市高淳区防汛形势严峻,不少退役军人主动申请奔赴防汛前线,昼夜巡查、转移人员、抢救物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堤”。
砖墙镇
7月6日19时,水阳江水碧桥水位达到12.03米,水阳江区域启动二级响应。7月7日8时,水阳江水碧桥水位达到12.83米,超警戒2.33米,水阳江区域防汛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防汛形势严峻,砖墙镇成立防汛抗旱应急分队,砖墙镇退役军人纷纷主动请缨加入。50人的应急分队中,有13位是退役军人。
在砖墙镇防汛抗旱应急分队,一位两鬓发白的队员格外显眼。他叫卞月坤,今年72岁,是一位有着3次防汛经验的退役军人。7月7日,当得知村内招募防汛突击队员时,72岁的卞月坤第一时间找到民兵营长,请求加入,并表示今年是他入党50周年,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精力为防汛抗洪贡献力量。在经过全方位考虑后,老人成为了突击队的“经验顾问”,传授防汛经验,传承抗洪精神。“汛情就是命令,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经历过1983年、1998年和2016年三次防汛,阅历和经验都有,我要把这件事情干好。”
“大家巡查的时候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内坡要用铁锹翻开草丛查看是否有渗水、漏水,有没有与平常看到不一样的情况,在外坡要看水位阶梯,听水流声音。”在大花滩巡查过程中,防汛抗旱应急分队一班班长、退役军人刘军军一边带着队员巡查,一边告诉他们巡查的注意事项。2016年,正是刘军军在巡查水阳江相国圩大花滩段时,发现渗漏点,及时消除了一起可能导致管涌、决堤的险情。今年汛期来临,刘军军不仅主动申请加入了突击队,更是担任了一班班长的职务,将自己的防汛经验一一传授。
阳江镇
7月12日16:00,水阳江水碧桥站水位达12.78米,超警戒线2.28米。此时,高淳区水阳江新正桥边老邢家的水位已经及腰,30多名身着迷彩服的抢险队员排成接力队伍,帮他抢救被淹房屋中的物资。
今年77岁的老邢和老伴所住的这栋房子建在水阳江的迎水坡。近日,随着水阳江水位持续上升,院子、屋子先后被淹。12日中午,巡堤人员发现,屋子里水位已经有1米多高。虽然两位老人已转移到背水坡的儿子家,但两位老人担忧家里的物资,心疼家具被淹。经镇防汛指挥办公室协调,阳江镇防汛防旱民兵应急抢险分队来到老邢家帮助转移物资。
44岁的队员陈根牛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自告奋勇走在最前面,进入水位齐腰深的屋内。20多人从屋里排到岸边,桌子、椅子、被子、电饭锅、粮食等物资一一被传送到堤坝上。经过近1小时的共同接力,屋里所有用具和物资全部安全转移,老邢和老伴连声道谢。
阳江镇这支应急抢险队伍是7月8日晚成立的,其中不少人是退役军人。他们统一吃住、统一行动,24小时待命,截至12日17:00,已安全转移水阳江沿线迎水坡的85户村民,并参与水阳江沿线的清障工作。在帮老邢家转移完物资后,又马不停蹄来到西莲村南埂段进行清障,通过接力队形,将一桶桶碎石子运到圩堤背水坡,为巡堤人临时铺就一条便路。
淳溪街道
“越是水位上涨吃劲的时候,越是不能退,我是一名党员,一名退役军人,就应该发挥表率作用。”这是淳溪街道邢丰村退役军人邢玉前在防汛一线立下的誓言。
今年55岁的邢玉前,1983年参军入伍,在部队多次立功,1988年退役回乡。
今年7月入梅以来,高淳普降大雨,加上皖南山洪下泄,客水压境,江河湖泊全面超警戒水位。防汛应急响应等级的提升犹如号角吹响,在外打工的邢玉前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回家乡,主动请缨,来到离家10公里外的团结圩西北埂参加防汛工作,主动承担割草清障、巡堤查埂、送水牌、搭建防汛舍等任务。
7月6日深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邢玉前身穿雨衣,打着手电筒正在巡逻检查送水牌。为了能及时发现险情,他去时走堤上,来时走堤下,每次巡堤他都十分注意草丛和沙土地段,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每走一个来回,邢玉前身上总是被汗水湿透。防汛一线条件艰苦,他和大伙一样连续多天靠泡方便面和八宝粥充饥。在防汛一线,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里年事已高的父母,但是为了保圩保家,邢玉前每次都会通过电话向父母报个平安、问声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今年的防汛工作中,高淳区退役军人发扬退役不褪色的精神风貌,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成为了防汛一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