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老兵杨正怀回忆长津湖战役:我替战友活着
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全国热映。10月5日,海安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杨正怀一边观看电影一边回忆战争岁月。电影结束后,得知有抗美援朝老兵在场,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致敬。
杨正怀,93岁,大公镇马舍村8组村民,抗美援朝老兵,24军70师18团2营2连2排3班班长、步机枪手。耄耋之年,褶皱的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但整个观影过程中,老人总是目含敬意、严肃深情,神采奕奕、一如从前。
回首峥嵘岁月,那些在战火连天中积蓄的信仰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零下40度,一天行军100多里,虱子满身爬。”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硝烟岁月虽然已经走过,然而只要听到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杨正怀就会眼眶发红,声音颤抖地一字一句跟唱起来,“那时候真苦啊,从鸭绿江到三八线,全凭两条腿。”
1952年10月,杨正怀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搭乘火车到达东北后,部队即开始了长达25天的跋涉。对于一直在南方长大的杨正怀来说,从来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严寒,“人越走越少,到第18天时,100多名战友没扛得过去牺牲了。后来的7天里,气温降到零下40度。”
白色披风作掩护,一天行军100多里,裤腿都结冰了,脚上起了水泡就用针筒抽出液体继续赶路,“遇上暴雨没地方躲,湿透的棉衣只能硬生生捂干,虱子满身爬。”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打,杨正怀所在的24军70师18团终于在第25天抵达目的地,随即执行上甘岭战役后方物资运送任务,“每天晚上我们来回要走60里路为战友送物资,一直坚持了三个月……”残酷的战斗、艰苦的环境、生死的考验,杨正怀如今回顾起来,仍感慨不已,“都是黑夜行军,因为白天敌人飞机太多了,到处是浓烟、战火。”
“战友牺牲在我面前,我走了20里路,背他回来。”
完成三个月的后方物资补给任务后,杨正怀和战友于1953年除夕夜急行军赴前线,接替37军一线作战。抵达前线的第二天,杨正怀所在的加强班就开始趁夜摸地形。
而这也成了他与“死神”最接近的一次经历。
加强班一共16人,副连长带队。杨正怀和战友一字型小心翼翼地走着,开始时一直没有动静,突然听到身前身后各“轰”’的一声,炸飞的泥土瞬间将他埋在了坑里。“副连长腿断了,我的老乡张广生被炸出了一个血窟窿。副连长哭着说,无论如何都要把人带回去。我背了20里山路,回到营地时,军服成了‘血衣’……”
那一夜,杨正怀出发前穿上了新军服,因为随时做好了牺牲准备。
在朝鲜的日子,战士们前一天打仗,后一天晚上就要摸黑找尸体。“找回来以后用白布裹起来,写上姓名,都是中国人,要带他们回家。”
经历过炮火连天的岁月,杨正怀说现在自己见不得晚霞,“那红红的样子,像极了燃烧弹的火,房子没了,人也没了,但中国军人一直在……”老人的双腿双手微微颤动,我看着他的眼睛,突然明白了阳光为什么能穿越浑浊的烟霾,照亮大地。
“我们连99名战士参与进攻,活下来7人。”
近70年风云走过,杨正怀淡忘了很多人,很多事,但“419”“275”这两个数字始终铭刻在他心里,“1953年7月21日晚,我们的任务是占领这两个高地,这是我在朝鲜的最后一次战斗。”
布岗完毕后,杨正怀所在的连共有99人参与此次进攻。天上有飞机、地面有炮火,“联络员没多久就牺牲了,我们几十门炮齐发,好几次把敌人火力压了下去,打得地上只剩下子弹壳了。后来,敌人逮住了机会反攻,我们背腹受敌……”杨正怀眼睁睁地看着一枚枚炮弹在身边爆炸,身边躺满了牺牲的战友……那一战,杨正怀所在的队伍只有7人活了下来,“我是替战友活着的,替战友从朝鲜回到祖国,看咱中国一天天强大……”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19万余名烈士长眠在了朝鲜。杨正怀也没有想过自己还能活着从朝鲜战场回来。
1955年复员时,杨正怀选择回到家乡务农。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对于这一选择,老人很坦然:“在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即使93岁了,老人也能准确说出入党时间:“1952年2月,在上海。”这个经历过硝烟与鲜血考验的身份,他珍惜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