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戎耀今生

孙晓云:我的家国情

发布时间:2021-10-08 19:42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交汇点

“我1955年出生,成长在新中国。可以说‘50后’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和新中国同步,无论是经历,还是体会和心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看来,家国情怀早已融入“50后”的血液,一个“国”字是中国人最真诚的表达。

国庆节期间,一个“大展”在南京掀起热潮,“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京外巡展第一站就来到了江苏。走进江苏省美术馆,伟大的历程随着书法家们的创作,重新回到人们眼前。一幕幕历史细节,也让观展的孙晓云心潮澎湃。

孙晓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并身负重伤,一块弹片一直留在他的胸口无法取出。直到父亲96岁过世后,家人才从骨灰中找到这枚伴随了老人70年的弹片,并将之与父亲当年的血衣放在一起,捐赠给了江苏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父亲的坚强、刚直、勇敢,对信仰的忠诚,深深影响着我。”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孙晓云和其他的“50后”一样,跟着新中国的步伐一路向前。他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们是国家强盛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他们顺应时代,也同时创造了时代。

孙晓云17岁到江浦农村插队,干各种农活,当美术代课老师、公社的通讯报道员、文化站长。后来她又当了八年兵,写字画画、写词作曲、写剧本、相声、快板、舞台剧,当图书管理员……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她清晰地感受着时代的脉动,也在社会变革中逐步完成自我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文化自信的逐步生成与确立,孙晓云更是亲身体验。

上世纪80年代,孙晓云进入南京书画院,此后在江苏省美术馆、书法家协会工作。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孙晓云除了醉心艺术创作外,还积极投身到书法惠民、写春联送福字等各种文化传播活动中,走出书斋的她,在与老百姓不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看见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被重新唤起,且分量越来越重的过程。

“以每年我写福字的数量为例,从2006年一开始的200多张,到现在的2000多张,国家强盛带来的振奋和自信,悠久历史文化对人们的滋养,就是发生在身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

近十年来,孙晓云花了大量时间书写《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将传统经典文献与传统书法的学习传播结合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它是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希望用好书法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载体,让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