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战将忆党史丨14小时140里,百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忆飞兵龙源里
14小时飞兵140里,志愿军第38军113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以双腿跑赢敌机械化部队,飞兵三所里、龙源里,堵死“联合国军”南逃之路,打出38军“万岁军”威名,打出 113师“飞虎师”美称。近日,时任志愿军113师337团参谋长的百岁老八路温克弟讲述了“飞虎师”创造的这段战争奇迹。
枪声一响,“钢八连”来了
1938年,17岁的温克弟在家乡山西省灵石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次年10月,昔日的小羊倌参加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跟随部队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温克弟至今记得这段“小长征”,“九千里路走了9个月,打了30多仗。我们路上背着背包,背包上写着字,边走边认字”。
那时八路军物质条件之差,今日难以想象。冬天没有棉衣、夏天没有单衣,装备更是“万国牌”。“我当战士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里头是7个国家的枪,有(晋造)六五步枪、有‘老套筒’(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有‘英七七’(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有日本的、有捷克的,有的枪没子弹,有的枪没撞针,我们主要靠手榴弹。”温克弟回忆,即使是手榴弹也不易得,还得破袭铁路拆回铁轨来换。
陇海路上阿湖车站战斗后,已经担任排长的温克弟受到了参加革命以来唯一一次批评,原因是排里的机枪打了15发子弹,战斗结束后没有把子弹壳捡回来。这是因为,当时我军连子弹壳都造不出来,必须把弹壳带回去复装才能造出新子弹来。温克弟的弟弟温克保生命定格在17岁,就是因为没有攻坚武器,在通过外壕向日军碉堡送炸药时牺牲了。
装备如此低劣,八路军却从不消极避战。1944年除夕夜,驻山东临沂的日伪军100多人在鞭炮声中扑进临沭县朱村。驻守沭河东岸的115师教导第2旅4团3营8连闻讯后,立即集合赴援。趟过冰冷的河水,“老四团”的战士们出其不意攻击敌人,50多个鬼子溃退到村西南角的柏树林,凭借优势火力和有利地形负隅顽抗。
为了消灭这股敌人,当时在营里担任通信班长的温克弟奔走于战场上联络8连和援军,遇到河就干脆跳进冰冷的河水游过去,来回送信四五趟后也参加了战斗。经过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8连以牺牲24位指战员的代价,打死打伤敌人50多名,还活捉1名日本兵,成功保卫了朱村。
战后不久,朱村群众把一面绣了“钢八连”3个字的锦旗送到连队,从此,“钢八连”的名字就叫开了。后来在山东军区战斗英模大会上,政治部主任肖华正式宣布8连为“钢八连”。后来,屡立战功的温克弟成为“钢八连”的第三任指导员。
血战四平,“钢八连”的铁指导员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挺进东北。温克弟在东北迭逢恶战,特别是著名的“四战四平”参加了三次。最后一次之所以没有参加,是因为他在三战四平时负了重伤。
1947年6月,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四平攻坚战,温克弟所在的第1纵队2师4团2营担负了扫清四平外围新立屯据点的任务。12日傍晚,适逢大雨倾盆,8连首先突进敌人阵地,但在敌人强大火力压制下,营主力被阻断未能跟进。温老回忆,当时跟进的9连战斗力相对较弱,损失很大,作为指导员,他统一指挥8连和9连一个排在黑夜里与敌厮杀一夜,将守敌大部消灭,还俘虏了百余敌人。
第二天拂晓,敌人在飞机和炮火连番轰击下反攻新立屯,8连损伤惨重,却仍然连续打退了三次攻击。整个上午,8连都被敌人压制在阵地上,连长裴飞正、副连长赵吉祥先后负重伤,营主力却依旧上不来。
“我们连里头90多人上去,下来只有17个人,我们正副排长、正副连长负伤的负伤、牺牲的牺牲,但共产党员轻伤不下火线,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温老回忆,当时阵地上只剩下包括他和一名副排长在内的17个人,还有9连7名战士,他的右腿也负了重伤,直到下午突击营攻上来才巩固了阵地。
这场战斗中温克弟左耳被打掉了半块,右腿也因缺医少药差点要截肢,“当时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不批,所以右腿才保了下来”。此战温克弟被纵队记两大功,并被誉为“钢八连的铁指导员”。温老也确实像铁打的一样,革命生涯3次负重伤、2次受轻伤,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至今心脏附近还有一块弹片,因手术比较危险没有取出。
温老脸上有大面积烧伤的痕迹,这是抗美援朝期间被“联合国军”飞机汽油弹烧伤留下的永久伤疤。那是在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的1950年12月13日,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向三八线进军途中宿营,突遭敌机轰炸。本来温克弟等人已经跑出了地堡,但他想起地堡中还有地图,又赶紧冲回去抢救。
“结果脸上、手上、眼睛烧成这样。”温老指着脸上、手上的累累伤痕说,历次战斗所负的伤里,最痛苦的就是这次烧伤,“其他伤还好,就是这个伤皮肤难受。最痛苦的就是这个手,晚上睡觉只能包着手(才能不疼),贴膏药也只能贴一天,贴久了皮肤都贴坏了”。
抗美援朝是威震三千里的38军“高光时刻”,但入朝首战38军及113师却没有打好。
第一次战役中,113师在主攻熙川的战斗中扑空,又奉命执行穿插断敌退路任务,在穿插中113师没能到达预定位置,致使敌军挣脱逃溃。“还按照过去打仗的办法看地形、布置兵力,结果不是这回事。”温老回忆,彭德怀在总结第一次战役时狠狠批评了38军军长梁兴初。梁兴初和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想打一个翻身仗。
“第一仗没打好受批评,第二仗打成了‘万岁军’。”时任113师337团参谋长的温克弟介绍,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以部分兵力节节抗击,诱敌全线北进。待敌11月底进入预定战场,西线我6个军发起战役反击包围敌人,38军被赋予了封闭包围圈的任务。
压力再次来到了38军身上。“敌人逃跑就两条路:一个是龙源里、一个是三所里,指定我们去把这两个口子堵住。我们驻地离龙源里140里路,一夜要赶到。”这140里并非大路急进,而是山地开进,一路上113师还要打垮拦路的数股敌军。被问到师里领取任务的温克弟,当时有没有觉得不可能完成,温老坚定地摇头:“上级给的任务不能打折扣,完不成任务不回来!”
一心雪耻的113师开始了在冰天雪地中的奇迹突进。指战员们星夜疾行,边开进、边组织、边战斗。中国军队的精神、勇气、作风凝聚成了强悍的战斗力。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有的同志走在路上跌倒,就再也没有起来。”温老低声说。
11月28日上午7时,113师先敌占领三所里。随后温克弟又率领337团1营抢在全副机械化的敌军之前,于次日凌晨4时赶到龙源里,关上了最后的闸门。“连走带跑不到20分钟,敌人就来了。那个地形好啊,山地只有一条路,敌人的坦克汽车都要经过,我们下去一个排打坏开头的一辆,后面就都走不了了。”
首先撞上“铁壁”的是“联合国军”土耳其旅一部,200多辆坦克和汽车引导的队伍不得不止步龙源里。接下来的两天,敌人在大量飞机和绝对优势炮火支援下,向337团阵地发动了整连整营的反复突击,试图打开南逃缺口。我军寸土不让,阵地丢失后立即组织反击夺回。数倍于我军的敌人连续、反复、绝望地猛烈冲击我军阵地,均不能撼动钉在龙源里的337团。
最终,南逃北援之敌被成功地阻隔于龙源里。“这样就配合消灭了敌人,获得了第二次战役最大的胜利。”温克弟自豪地说,113师因此战被誉为“飞虎师”。
战至31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出了那份著名的给38军的嘉奖令:“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至昨(30日)战果辉煌,计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