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媒体报道

【中国国防报】中国国防报报道老战士吴成和淮安“兵支书”

发布时间:2021-08-20 19:15浏览次数:

近日,《中国国防报》刊发了《永不下“战场”的老兵——记“独臂英雄”、新四军老战士吴成》和《江苏省淮安市327名兵支书成乡村振兴带头人》两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我省老战士吴成和淮安“兵支书”的有关事迹。

永不下“战场”的老兵

记“独臂英雄”、新四军老战士吴成

战争年代,他浴血疆场,成为“独臂英雄”;和平年代,他把宣讲革命传统作为“主攻方向”,69年如一日。8000多场教育报告、500余万人次的聆听,见证了这位老兵的赤胆忠心。

他,就是永不下“战场”的新四军老战士吴成。

“人可以残疾,但精神不能残疾”

吴成,1929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贫苦家庭,8岁时父母相继离世。他1942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民兵组织,1944年正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光荣入党。1946年7月,在苏中战役中,他不幸负伤,右下臂截肢。1950年春,吴成被分配到当时的苏北荣军疗养所任文化干事,负责宣传教育和文化学习。

吴成在“吴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宣讲革命传统。李永有摄

“是躺在功劳簿上等着老去,还是为党和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吴成毅然选择了后者,“人可以残废,但精神不能残废。我要振作起来,把战斗的阵地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移到革命传统的宣讲上。”

刚定下“主攻方向”,吴成就接到了扬州市城北中心小学聘请他当校外辅导员的邀请,他欣然接受。

20世纪60年代初,到外地作报告往往要徒步几十里地,吴成总是起早摸黑,自备干粮。断臂留下的神经瘤后遗症必须靠止痛片止痛,遇到湿冷天气,更是疼得厉害,但吴成从未因此耽误过一节课。

从1952年3月,吴成第一次登上扬州市城北中心小学的讲台,到陆续担任扬州和无锡等地80多所大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的革命传统宣讲之路一走就是69年。

69年红色耕耘路,从扬州、无锡、沪宁沿线,一直讲到首都北京、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摇篮井冈山、革命老区大别山……

从当年的“吴叔叔”“吴伯伯”,到现在的“吴爷爷”,变化的是称谓,不变的是他的初心使命。

“我要讲到心脏停止跳动那一天”

吴成讲革命传统有三大特点:一是不带讲稿,二是站着宣讲,三是不取分文报酬。一年隆冬,吴成到江南大学作报告,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学校提出用汽车接送,但被他婉言谢绝。在寒风中步行了20多分钟后,吴成准时来到会场,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每次作报告,吴成还注重与孩子们互动,在一言一行中培养孩子们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一次,有18个孩子来听吴成讲革命传统,听到激动处,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红领巾系在了他的脖子上。摸着脖子上的红领巾,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泪水模糊了吴成的双眼。

“我的听众中,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也有劳教所的失足青少年。在我眼里,他们同样是国家的未来。”1989年,光荣离休的吴成把革命传统教育扩展到少管所、戒毒所、收教所和监狱,走上了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帮教之路。

1996年1月,吴成结识他的第一个帮教对象——即将大学毕业、因犯罪被判死缓的小杨。在他的鼓励下,小杨立功减刑,服刑15年后出狱。“他就是我的再生父亲!”如今的小杨,已是一家洗涤公司负责人。这些年,吴成帮助上千名失足青少年步入正途。

69载风霜雨雪,69载矢志不渝。吴成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最美‘五老’”“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已92岁高龄的吴成表示,“我是战争幸存者,我活一天,就要把历史讲给孩子们听,一直讲到心脏停止跳动那一天。”

“就是要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曾经与吴成同住荣军医院的刘君湘,解放前曾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是一位传奇女英雄。1947年被捕入狱后,她历经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全身致残,精神失常。此后,她经受了30多年的伤病折磨和默默无闻的岁月,于1979年5月13日溘然辞世。

“刘君湘是位无名英雄,一定要把她的事迹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1993年,吴成带头捐款1万多元,在居委会的帮助下,为这位已故女英雄建起了一座纪念亭。

2003年,吴成拿出全部积蓄4万元,在自家40平方米的阁楼上建起了“家庭革命传统教育室”。他说,“我以幸存者的名义建这个教育室,就是要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走进教育室,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本本手抄的史册,让参观者受到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10多年的时间里,小小阁楼接待参观者近万人。

2014年9月,在无锡市滨湖区政府、江苏省荣军医院的支持下,教育室搬到了荣军医院家属宿舍的老干部活动室,并更名为“吴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基地250平方米,内设宣讲室、陈列室、荣誉室、传统室和传承室5个区域,收藏历史文物20余件、照片资料500多张、革命史料近千册,以及吴成义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60多年来收到的学生书信4000多封,还有他亲自采集的嘉兴南湖水、井冈山的红土、延安的小米……

岁月无言,忠诚永恒。当年那位帅气的士兵,如今已是步履蹒跚的鲐背老人。虽然他的语言表达已不如以往清晰,但“一生只为传火炬”的忠诚信念,依旧在他的心中激荡。


江苏省淮安市327名兵支书成乡村振兴带头人

“今年水产品行情不错,年底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大关。”8月12日一大早,望着一筐筐莲蓬、小龙虾、菱角等水产品被村民们手提肩扛悉数装车,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中太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杨勇话语中透着欣喜。

10年前的中太村,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兵支书”杨勇上任后,强基层组织,调产业结构,抓产业发展,牵头成立龙虾合作社和电商服务站,带领村民“家门口打工、河塘边赚钱”。没几年,村民的口袋鼓了,脸上笑了,中太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在淮安,像杨勇一样出身军旅的兵支书有327名,他们正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据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继业介绍,从去年4月开始,该市大力实施“强兵兴业”工程,赋能乡村振兴,遴选250余名优秀退役军人,开展后备“兵支书”“兵委员”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内容,邀请相关市直部门“一把手”、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支书”传经送宝。今年3月,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他们又先后组织750余名退役军人,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培训,让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本领更强。

在水网密布、沃野一片的苏北水乡,盱眙县陡山村是个少有的山地村。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史春峰凭着“偏向陡山行”的执着,带领40多户村民在荒山坡种植碧根果、山核桃、黄桃等经济林木,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去年,陡山村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桃节,通过直播带货拓宽了销路。”史春峰说,这两年他们注册了“陡山村”地理商标,对黄桃、碧根果、葛根粉、甘泉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既做大了村集体经济的“蛋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又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好抓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