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战将忆党史丨冰天雪地中,用双腿跑赢美军炮弹
近日,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的老战士、93岁的冯树凭回忆了他在党指引下转战南北的往事。从东北梅河口打到广西镇南关,从抗美援朝与美军炮弹“赛跑”到青藏高原建设运输大动脉,屡屡参加艰苦远征,冯树凭的轨迹记录能点亮大半个中国地图。
战斗当尖兵,人人抢着上
1948年1月,东北野战军解放了冯树凭家乡河北平泉,不到20岁的冯树凭就参了军。刚入伍即参加辽沈战役打锦州,平津战役天津攻坚,冯树凭就上了一线。
因为有些文化,冯树凭入伍后当了宣传员。“爷爷在日本鬼子占领的时候,不愿意让我上日本学校学日本话,接受奴化教育,就开了个私塾教我们,所以我有点文化会写点字。”冯树凭说,“虽然是宣传员,却是尖兵——打巷战第一个冲进去的人,我就在他后边。”
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最重要的城市攻坚战。此前日本侵占天津时就修了不少坚固工事,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到任后又着力加固,宽大的护城河护卫着满是暗堡的城墙。“当时我们一阵排炮,打了半个多小时,万炮齐发硬是给城墙打个缺口,吹起冲锋号,全部都冲锋。”冯树凭跟着尖兵突入城区,“他头里边冲,我紧跟在后边给自己人指路,他一拐弯我就赶快画个路标。”
“敌人就怕我们士气高,我们一边打他们一边跑。什么叫兵败如山倒,我看过真的。”敌人以为固若金汤的天津,我军却仅用29小时就全部解放。这一仗,冯树凭所在的东野39军116师表现突出。该师前身东野2纵5师就以“猛打,猛冲,猛追”出名,冯树凭也深受这股作风感染,深以当尖兵为荣,“那时候一打仗都要求到第一线去,得不到都感觉到没面子。”
打天津表现勇敢,冯树凭入伍一年就入了党、提了干,又随部南下解放全中国。一路征战都靠两条腿,到团里当见习参谋的冯树凭不仅和大家一样每天行军60里,夜里还要随时保持警醒收发电报、发放口令。越往南走天气越热,北方人组成的部队疟疾流行,冯树凭的入党介绍人就在南下途中因疟疾加爆发性痢疾病故。在严重减员中,部队消灭了白崇禧40万大军,一路打到了广西中越边境。
如今回顾这段远征,冯树凭感慨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从东北梅河口一直打到镇南关,从祖国的北端一直打到南端,返回来又到北端去了。”1950年10月,39军北上丹东,冯树凭又将参加一场伟大远征,“参军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就是听党的话,党叫打到哪就打到哪!”
双腿跑赢炮弹,作风压倒强敌
至今,冯树凭还记得入朝详细日期。“那是1950年10月19日,为什么记得清楚?因为我10月18号生日,过生日第二天22岁进朝鲜的。”跨过鸭绿江,冯树凭一下子就感到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我国这边亮堂堂,进入朝鲜就黑乎乎,美国人一有亮光就去炸。朝鲜地方不大,平均每天有800架次飞机在空中,你说哪个地方不炸?”
不仅是空军,敌人技术兵器也全方位优于我军。作为四野头等主力,39军在全军装备都很不错,跟美军比则不值一提。“我们连队一个步兵战士,扛日本三八大盖加100发子弹,木柄手榴弹带4个,带三四斤米、一袋干粮,再加上一个小背包,就跟他坦克飞机大炮来干。”
“人家一个营的装备比我们一个团的装备都强,班排都有像后来大哥大的步话机,我们主要靠吹哨联系。哈哈哈,他们就怕我们吹哨,敌人讲夜里被我们包围,听到吹哨、看到‘山在浮动’,说这是一场中国式的葬礼。”冯老说的这场“葬礼”,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著名的云山战斗。此战中国军队在朝鲜首次遭遇美军,冯树凭所在的116师就担任主攻。
1950年11月1日晨,39军侦察兵发现敌阵地有异动。“美军发现可能韩军顶不住我们,就把韩军撤下去,把美军骑1师调上来了。他们换防时,我们侦察员看一车又一车开走,热热闹闹地,感觉可能是要跑,所以我们军长就提前两个半小时进攻。”本来冯树凭所在营是预备队,因计划有变,116师遂一齐攻入云山。突袭让敌措手不及,美骑1师第8团大部及韩军一部2000余人就歼。“打扫战场第一次看美国人,特别高,躺在地上更长。第一次两强相遇,特别是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是往死了打。”
在云山,冯树凭还第一次见到了每个美军士兵都配发的C-口粮,罐头里有饼干、有香烟,能保证一个士兵战斗一天的热量。“我们只有炒面,大家也埋怨说怎么光有炒面?别的运不上来啊,敌人飞机炸得厉害,所以我们汽车兵开始伤亡最大。”炒面吃多了以后涨肚子、大便干燥,怎么吃也不好吃,“说做个面条吃,但和面它粘不到一起,没办法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
说到吃雪,冯树凭有过深刻记忆。“晚上我们从这个山头攻向那个山头,美军训练有素,炮火根据人的奔跑速度延伸——你在这跑,炮火往回撤,延伸打正好打到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要拼命地跑,比正常速度超过好多,这样他打炮不就到打我们后边去了吗?”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遭遇朝鲜数十年未遇的严寒。冰天雪地中,冯树凭和战友们展开了高速冲锋。“外头是冰,里头是汗,全身都呼呼地冒热气,到山上抓一把雪到嘴里头,真是甜的。”
“到敌人跟前他就没办法了,打也打不过,只能缴枪——美国人怕死。”冯树凭回忆,我军俘虏的每个美国兵身上都有“安全通行证”,这是我军用炮弹打过去的宣传品,上面分别用中、朝、英文标明志愿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有的还印有俘虏兵在志愿军俘虏营愉快生活的照片。
收复平壤、突破临津江、攻克汉城……39军这一系列光耀军史的战斗,冯树凭都是亲历者。“一个单位也好、一个部队也好、一个家庭也好,作风很重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到关键时候起作用。所以我们的部队有时候战斗伤亡了一半人,还照样有那股劲儿;只要补充新的战士,还有那股作风。”冯树凭这样总结我军胜利秘诀。
高原建“油龙”,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冯老的日记本里,夹着几朵已经变色的干花。这是50多年前,他参加530工程建设经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从阳面山坡采下的。下山时,冯树凭和通信员相互看看,嘴唇都是乌青,摸摸脉搏,跳到了每分钟120次。530工程两万多建设者就是在这样的严苛环境中,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可输多种成品油的输油管道,完成了征服世界屋脊的又一宏大工程和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罕见壮举。
长期以来,西藏驻军补给几乎都靠外界运输,其中运油消耗尤其巨大。“格尔木坐小车到拉萨是6天半,解放牌大卡车就更慢了。油罐车到拉萨这一路,自己消耗占三分之一,有的车将近五分之二,修管线就是要把这些运力解放出来。”时任输油管线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的冯树凭说。
1973年3月,被称为530工程的格拉输油管道开工。工程历时3年8个月,建成管线1080公里,其中900公里海拔超过4000米。“1080公里是通过埋管道的管沟长度反推的。管沟从格尔木一直挖到拉萨,其中560公里在常年不化的我国最大一片冻土地带。”冯树凭之所以对长度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这是一个团的指战员用简单工具一米一米挖出来的。“挖冻土就像凿石头似的,冻得千年没化过,有机械也挖不动。3000多人挖沟挖出的土石方330万立方米,相当于建设川藏、青藏公路土石方的十分之一强。”
工程施工条件极其恶劣,经常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施工。冯树凭回忆,帐篷有时一天要被刮走几回,冰雹、大雨随时就来,有时建设者只能躲在床板下熬过夜晚。施工要通过不同的险恶地质条件,还需穿过5条较大河流,其中过长江北线源头楚玛尔河是3月份趁河结冰施工的。高原的早春,河上却有零下20度,且常年飘雪。电焊兵必须跪在冰上焊接管口,时间一长,大头鞋就冻成了冰疙瘩。双腿在刺骨的冰水中一泡,腿上就起不少小红点,用手一按就鲜血外溢。
不下冰水当然也可以焊接,但质量要受影响。这是因为管道要输几种油,巨大的海拔差导致管壁承受压力高,焊口必须光滑无瑕疵。每到这时,党员总是冲在前。冯树凭回忆,党员芦瑞义逢要下水就一定下水,他焊接了530工程13万余个焊口中的4100个,试压口口都合格,因此荣立二等功。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汽车兵姚丹江平时在格尔木脸都发紫、身体发虚,但他坚持要执行钢管运输任务。第一次出格尔木到第一站纳赤台就倒下了,第二次到沱沱河又因吐血被送回格尔木。他在格尔木坚持锻炼身体,第三次顺利闯过了唐古拉山口。高原反应也夺去了不少战友生命。战士黄文祥由于体质较差,连队上唐古拉山施工时把他留在山下,但他多次写决心书要上山。获得批准后,他总是拣重活干,不幸罹患重病,经抢救无效牺牲。“他在弥留之际还一再表示:我要好了的时候,我一定参加530工程战斗。后来,他所在的团根据他生前一贯表现,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冯树凭回忆说。
530工程有108位烈士牺牲。在为穿河的炸药包做防水处理时,由于战友操作不当,一个炸药包突然开始冒烟。眼看一场重大连环爆炸事故即将发生,班长蒋科林一边高喊“大家快闪开”,一边扑上去抢救。“结果其他同志得救了,蒋科林光荣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冯树凭感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建党百年之际,冯树凭感慨:“我入党的时候就认为共产党好,有信心党一定能带领中国变好!不然也坚持不下来——但是没想到今天中国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好是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这么多年奋斗得来的。因此干什么都要坚持,认准了就要坚持到底,至死不回头,坚持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