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兵妈妈“围聊会”聊出报国大情怀
扬中市万福村是一个具有悠久拥军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地方。从1955年我国第一部《兵役法》颁布实施至今,万福村年年都有新兵参军入伍,从未间断。一个3000余人的普通村庄,向部队输送了261名优秀青年,平均每4户人家1个兵。其中,37人提干,136人入党,245人次受到团以上单位的记功表彰。万福村于2001年10月被镇江市委、市政府和镇江军分区命名为“卫国拥军模范村”,2002年7月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了“心系国防模范村”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兵妈妈”们对国防事业的鼎力支持,而作为“兵妈妈”们最喜欢的拥军沙龙,“兵妈妈围聊会”也功不可没。
“围聊会”聊出真情怀
“虞江妈妈,您儿子是什么时候入伍的啊?”“1979年高考后,那年他才18岁,还是个孩子呢。”“面对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部队生活,他辛苦不辛苦、累不累啊?”
在扬中市八桥镇“燎原”宣讲团的宣讲活动现场,几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兵妈妈”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80岁高龄的八桥镇籍大校虞江的妈妈讲述自己儿子在军营里的那些事。“儿子常说,从穿上军装起,我就知道这绿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拼搏,意味着奉献,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部队,意味着在我的人生画卷上记下了无悔的誓言!”
活动中,“燎原”宣讲团志愿者还宣讲了“最美兵妈妈”王巧芳家庭的感人事迹以及其儿子的军旅故事。宣讲中,一个个“兵妈妈”的故事串起了“红色历史”,让在场的群众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这些“兵妈妈”们以“拥军、爱家、美村”为己任,依托村里的拥军园、拥军长廊、拥军林、陈列馆等阵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兵妈妈围聊会”活动,弘扬万福拥军光荣传统,让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国防情怀在万福村处处涌动。
“围聊会”聊出真荣耀
“听完她们的故事,我觉得这些兵妈妈们都很伟大,每一个青年能义无反顾地去部队,这背后都离不开她们默默无闻的支持。”一个参加过“兵妈妈围聊会”的村民如是说。
一次围聊会上,施兴荣作为一名现役军人的妈妈,打开了话匣子,“今年的母亲节正好儿子回家探亲,我跟他说:妈妈不记得母亲节,你回家的日子就是过节。”许久未见面,看到儿子黑了瘦了,身上也有一些训练留下的伤,但是作为“兵妈妈”,施兴荣必须把那份心疼放在心里,用坚强来支持儿子为国效力。
施兴荣的话获得了其他“兵妈妈”的一致认同。“兵妈妈”任艳说:“我们家三代从军为国效力,我既是军妈妈,又是军孙媳、军嫂,对军营的热爱似乎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传统,拥军情结已经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原来,任燕的爷爷、老公、儿子都是退役军人,爷爷季广富作为革命烈士,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一家,心中虽然有对老公和儿子的不舍,但也甘当后盾。
80后的姚欣欣是万福村为数不多的女兵之一。当她的妈妈韩美萍在庭院围聊会上聊起她当兵的往事时,满脸的骄傲。韩美萍说,姚欣欣从小就很独立、懂事、孝顺,18岁那年她一个人在南京读书,直到村里干部来通知,家里人才知道她已经报名参了军。“我们村里大多数是男孩子去当兵的,女孩子很少,也很难达到报名要求,所以当她告诉我们要去当兵时,我们对她的支持大于不舍。”在韩美萍看来,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男孩女孩都一样,没有理由拒绝。
“围聊会”聊出真温暖
“兵妈妈围聊会”不仅经常分享“兵妈妈”的亲身经历,激发聆听者的爱国拥军情怀,还积极投身参军拥军服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年,全国上下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50多岁的老党员曹军美因身体不适、行动不便,有一段时间没能参加“兵妈妈围聊会”活动。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注意到这位老党员的“特殊”需求,发出“老党员来不了,那就把党史送上门”的号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兵妈妈”们将曹军美的家作为围聊会的会场,一起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我是一名老党员了,虽然由于身体原因,腿脚不方便,但在学习上我不能掉队,这样的围聊会活动让我感到很温暖。”
类似这样的“兵妈妈围聊会”,不仅为老党员送去温暖和关怀,也让年迈的“兵妈妈”们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实落细落深,推动党员学习教育“不落一人”。
随着“兵妈妈围聊会”的相继开展,一大批“兵妈妈”成为了党史宣讲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扬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定期组织“兵妈妈”们和广大青少年、妇女代表“围坐而聊”,持续宣传拥军模范家庭和“兵妈妈”的先进事迹。各行各业、身份不同的“兵妈妈”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为村里的青少年讲述“养儿当为国效力”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引导和带动了党员群众向拥军模范看齐、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在全市上下营造出浓厚的拥军氛围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