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双拥模范

【双拥模范城】南通市海门区:完善“大双拥”格局 擦亮新时代海门双拥品牌

发布时间:2022-09-14 10:30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厅拥军褒扬处

近年来,海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勇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目标,聚力“三个高质量”,实施“五大新工程”,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高起点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质量开创了“十四五”发展新局面。获评2019、2020年度“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名列“2021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14位、全省第10位,“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5位、全省第8位,今年以来高质量发展月度评估、项目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实绩水平均居全市前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也与军政军民团结合作密不可分。全区现有驻军单位6家(副师31609部队、正团人武部、副团海警大队、正营预备役五七高炮二营、正连武警中队、副连空军雷达站),城舰结对共建单位“海门艇”扫雷艇一艘;优抚对象3.4万余人,其中,退役军人3.3万人,重点优抚对象1917名,享受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8000余名。海门作为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9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在海成立,37年前全国首家“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成立。这几年,海门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有关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双拥思路,拓展双拥领域,丰富双拥内涵,着力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军地联创联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双拥”格局,建立健全涵盖“入伍、服役、退役、转业、优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努力把落实南通“通通优”双拥品牌与打造海门“东洲周”双拥品牌有机结合,致力做到谋划部署周密、政策措施周全、服务保障周到,双拥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市”“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三度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八度蝉联“江苏省双拥模范城”。

一、立足全局、高点定位,更大力度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殷殷嘱托,把双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常抓不懈,对照“工作标准再提高、推进力度再加大、双拥氛围再浓厚、品牌特色再提升”要求,切实把双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区委每年通过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形式集中学习研究双拥工作3次以上,区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双拥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各区镇、部门配套成立本级双拥工作领导组,11名区镇党(工)委书记全部兼任基层人武部教导员,基层人武部长全部进入区镇党(工)委班子,不断完善区级领导、部门负责、区镇主体、群团参与的组织架构。

二是制度执行刚性精准。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镇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细化任务、强化责任,确保双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严格执行军地双重领导、双向兼职和议军议警会、党政军联席会、党管武装述职等制度,着力解决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八一”、征兵、烈士纪念日、春节等时段,区四套班子领导均深入军营和优抚对象家庭开展走访慰问。

三是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加快推进“一中心两站”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提供社区“拥军服务岗”300多个,招募拥军服务志愿者8000多名。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化拥军,切实提升各级各类组织的服务水平,举办“优抚对象奔小康”培训100余次,开展帮耕、帮种、帮料,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劳力、送项目“三帮五送”结对服务,为军人军属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

二、履职尽责、全心全力,更实举措厚植血浓于水的双拥情怀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两个大局,全方位、全要素、全维度、全过程推动双拥工作多元化、立体化开展。

一是坚持实事拥军,大力支持驻海部队发展。立足“部队有所需、驻地有所应”导向,全力以赴为驻海部队提供优质服务,部队合理化需求满足率100%。在场所建设上,无偿划拨土地、海岸线,建成武警江苏海警支队南通海警局海警大楼、海警码头,调剂办公大楼、配套改造资金为转隶部队海门边防建设海防区域监控中心;在装备配置上,拨付2600万元用于地震、水域救援队购置救援特种装备;在设施优化上,区财政每年安排100多万元,用于部队官兵生活训练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提升驻海部队装备现代化水平,驻海部队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二是坚持政策拥军,倾力解决优抚对象后顾之忧。加强政策集成与创新,相继出台《关于完善拥军政策增强军人荣誉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近20个规范性文件。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率100%,随军家属采取指令性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100%妥善安置。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各类抚恤补助标准均高于南通平均水平,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高出省标5个百分点,进藏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是一般义务兵的4倍。建立完善重点优抚对象门诊补助、重病救助、优惠减免等医疗保障制度。2019年起,实施驻海部队官兵购房补助,3年合计发放补助54.27万元。

三是坚持社会拥军,全力满足军人军属美好生活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建立“科技拥军培训中心”“科技拥军书库”,累计向基层连队赠送图书4万多册,送戏100多场,同时为考学战士提供文化课程辅导。组织开展退役军人“戎耀返乡、书香阅读”活动,倡导用知识、技能武装大脑,相关经验做法被学习强国平台、省厅公众号报道。全区200多家商贸企业主动参与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优先优惠,浓厚了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的社会风尚在南通率先开展拥军优属公益创投项目,向烈军属等各类优抚对象提供生活照料、走访慰问、健康义诊等服务,三届共实施项目22个、开展活动500多场,受益人群数万人

三、民呼我应、互促并进,更高标准践行拥政爱民使命担当

驻海部队主动融入全区发展大局,在促进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军地双方结下了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的深情厚谊。

一是勇当高质量发展“生力军”。驻海部队与地方37个单位签订《军民共建协议》,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共教、社会治理共防、富民强村共抓、公益事业共办、重险难事共帮“五共”工程。海警、边防主动服务地方项目建设,全力保障海门港新区中天钢铁等重特大项目平稳落地。

二是争当应急抢险“逆行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防灾灭火、搜救遇险、维稳安保及远海护航、海域巡航等重大行动。海警和边防官兵在取缔“三无”船舶、滩涂整治、严厉打击港霸渔霸、开展海上救援等方面积极主动提供服务。近4年来,消防系统出警3600余起、援助被困人员400余人、抢救财产价值超亿元,海警南通大队32012舰多次奉命赴相关海域执行常态化管控任务。

三是甘当基层治理“螺丝钉”。先后为地方军训130多批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200多场、听众1万多人。全区4所中学被评为“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四甲中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江苏省国防教育基地”。共建“军警民社会治安联防队”,积极参加市容美化、河道整治等文明城市长效管护工作,深入乡村宣传双拥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防知识,有力推动海门区域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高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善当志愿服务“暖心人”。人武部投入30万元,用于经济薄弱村道路硬化升级。驻海部队连续多年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无偿献血等爱民惠民活动,与8户少数民族开展结对帮扶,先后帮助5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资助困难学生超过1000人,累计有400多人考上大学。31609部队连续多年为驻地群众义诊。

四、塑造特色、打造品牌,更为有效唱响新时代双拥主旋律

主动对接军队、军人和军属发展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全力彰显海门双拥的品牌特色。

一是构建“全民教育”格局。围绕“教育阵地提档升级、教育对象全面覆盖、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形式创新多元”思路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在融媒体开设双拥专栏专版,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六进”工程,在《海门日报》开辟“老兵天地”宣传阵地,大力弘扬退转军人先进事迹,连续16年举办“海门之夏”国防与双拥专场,在全社会营造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的浓烈氛围。全区30多家社会组织开展国防知识公益宣传,各综合体在重大节日开展拥军优属快闪、抖音拍摄等活动,激发了全区人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2017年以来,全区共征集新兵1208名,其中大学生占比由44.6%提升到81%;有8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51人被录取为军事国防生,总人数位居南通前列。

二是打响“涉军维权”品牌。区人武部、双拥办设立2个区级“涉军维权工作站”,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和5个基层人民法庭设立“涉军维权”专业合议庭,各区镇设立“涉军维权工作服务所”,形成了“二站六庭十一所”的维权体系。近3年来,先后受理涉军案件纠纷200余件,问题解决率达100%,累计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帮助军人家庭协调解决动迁安置、工作调动、子女入学、交通赔偿等诉求近百起,相关经验在《新闻联播》《军事报道》《江苏法制报》《人民前线报》等媒体推广。

三是彰显“基层拥军”特色。深入推进“双拥在基层”活动,定期开展宣传褒扬、帮扶解困、精神慰藉、关爱服务等活动,健全完善了基层社区双拥工作机制,受到优抚对象普遍欢迎。全区创新实施“现役军人参加重大任务必访,探亲必访,重大节日必访,优抚对象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困难必访,发生家庭邻里纠纷必访,重病住院必访”“六必访”制度,区财政以奖代补支持基层社区开展双拥服务,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70多万元。

四是放大“红色资源”优势。把党的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在南通率先出台《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对全区革命遗址和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缮改造,正余镇投入3200万元高标准建设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在党史教育主题公园融入国防教育元素,成为城区新地标。组织全区5.5万名党员干部走进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有效增强全社会爱党爱国爱军情怀。

回顾近年来的双拥工作,海门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将以本次创建考评为契机,以创促建,以建促新,不断增强双拥工作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凝聚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双拥工作新局面。重点把握“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协调共进,切实巩固双拥创建新成果。按照“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宣传教育广泛深入、拥军工作扎实有效、拥政爱民成果显著、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群众满意度测评”九条刚性标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军政互动、军地携手、军民同心,促进双拥工作在更高平台、更广领域上实现新提升,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互促互进、共兴共荣的良好局面。

二是突出常态推进,全力彰显双拥共建新优势。常态化、全民化开展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大拥军优属力度,全力支持部队各项建设,尽职尽责丰富官兵物质文化生活,尽心尽力解除军人军属的后顾之忧。同时,从区情、军情和民情出发,积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优良传统相一致的双拥政策体系,构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三是突出与时俱进,积极打造双拥工作新亮点。主动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经济发展转型、社会治理创新、现代军事变革等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开展。紧扣“巩固、提高、创新”要求,积极弘扬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我区经济、科教、人才等优势,着力放大“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拥军服务岗”“涉军维权”“国防教育”等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海门双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海门双拥创建常抓常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