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戎耀今生

江苏“兵支书”风采③

发布时间:2023-04-13 17:40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厅人事教育处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江苏省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征程路上,初心百年不变,奋进百尺竿头,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他们之中有这样一些人,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争当排头,在实践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勇立潮头,他们扎根一线、担当作为,关心群众、改善民生,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就是活跃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大舞台上的“兵支书”们。

为讲好退役军人跟党走的生动故事,激励广大退役军人珍惜荣誉、永葆本色,展现我省“兵支书”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积极营造尊军崇军浓厚氛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江苏‘兵支书’风采”系列宣传报道。希望全省广大退役军人对标看齐、见贤思齐,带领千千万万基层群众,在城乡大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图景。

丁金平:和谐社区“掌门人”

带领大家追求共同富裕

20年前的高楼村,还是一个没有通上自来水的贫困村。上任伊始,丁金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既然大家选我做书记,就是选我来干实事的,不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不带领大家致富,对不起乡亲父老。”他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用近一年时间完成了村级工业园的“七通一平”,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致富“道路”打通了,发展“舞台”搭好了,丁金平抢抓机遇,在上级党工委管委会支持下,筹资建设标准厂房,招商引资积累资本,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区引进大小企业40多家,全年可用财力达到700万元。

高楼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推动了各项公共事业蓬勃发展。1996年至今,高楼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改善民生设施,2017年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2018年打造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2020年建设具有特色的“三美”红色广场……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推动社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

做好民生服务保障

“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丁金平始终把村民冷暖放心上,让党组织成为居民的温馨港湾。

他创新提出“以网格化服务稳民心、以多样化服务暖民心、以特色化服务贴民心”的“三心”工作法,摸索出平安治理有关工作经验,架起一座民情“连心桥”。他坚持积极谋划示范,推行“七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让干部、党员、网格长三支队伍发挥明显作用。他以辖区党员为主体,成立16支党员志愿者队,开展“一人多岗”展风采活动,构筑服务新平台。社区物业管理一直是村民的痛点,他以海宇花园为试点,创新设立物业管理工作站,激活红色“细胞”,提升服务能力,尤其通过党员环境整治岗,有效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他的工作室也被命名为“丁金平劳模创新工作室”。

他关心弱势群体,重点对社区内失独家庭、白血病患者开展“一对一”帮扶,带头做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无微不至关心他的饮食起居。高楼村设立100万元慈善基金,对年满70岁的老人发放尊老补贴。民生的改善让高楼广大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丁金平说:“我是书记,也是人大代表,我始终认为反映民情民意是我的本分。”沪宁高速公路丹阳出口不到100米葛丹公路十字路口处,一直没有设置红绿灯和其它警示装置,发生过多起恶性交通事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奔波协调,葛丹公路十字路口处终于安装上了交通信号灯和监控,交通秩序得到彻底改善。

营造和谐安宁氛围

对于基层书记来说,要想搞好任何一项工作,都没有捷径可循,只有六个字:实干、苦干、巧干。社区连续14年的和谐氛围是丁金平最自豪的事情之一。2021年高楼社区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高楼社区是涉农社区,房屋拆迁、土地流转、居民矛盾调解等情况很复杂,维持稳定的局面非常重要。丁金平觉得:把老百姓的利益装在心中,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

“不是说村里没有矛盾,关键在于怎么解决。”在丁金平的倡导下,高楼社区建立了班子成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他经常走村入户,对每户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老百姓想什么,他能心里有数,大家有什么矛盾,都能公平公正的解决。

“拆迁”一直是社区工作硬骨头,面对繁重的拆迁任务,他带领两委干部不分昼夜走入居民家中,苦口婆心地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获得居民的支持和理解,顺利推进拆迁工作。截至2020年底,完成1100余户拆迁工作,拆迁面积26万平方米。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选择做书记,必须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老百姓才会敬重你、拥护你。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感到社区好、城市好、共产党好!”27年来,丁金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带领下,高楼人一如既往以党建为引领,抓好社区全面发展,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逐梦前行。

朱林:红土地上的“领头雁”

临危受命,弃商回乡。刘老庄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可就是这样一个承载英雄壮举的地方,在10多年前却是贫困村——村民住的是旧房子、走的是泥泞路,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此时的朱林,正在苏南搞工程,年收入百万余元,见识多、思路广。为了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军人出身的朱林,毅然放弃自己发展正好的事业,回到家乡当起了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革命老区,决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2009年夏天,站在庄严肃穆的新四军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下,新上任的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紧握右拳,发出铮铮誓言。

探索新路,直奔小康。上任伊始,朱林便拟定“农村企业化”这一发展新路径。为办好刘老庄村第一家集体企业,朱林自己拿出50万元,并把自己企业的招投标资质无偿转归村集体,再发动其他党员干部和经营大户出资,注册成立村办建筑公司。通过几年发展,公司不仅还清了借债,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创收超百万元。2010年开始,朱林又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北上山东、南赴福建,让刘老庄3400余亩土地全部转成千亩连片的日光能大棚、果树采摘园、精品苗木园、光伏太阳能发电厂,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折成股份,加上先后引进的闵丰食用菌、大阳生态园、正雄制衣、影视基地等项目,带动全村734名劳动力全部就业,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创业。2021年,村集体纯收入为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2.5万元。同时,创办发展的5个家庭农场和13个个体大户,也招引了食用菌厂、正雄制衣厂、大阳生态园、跑马场、螃蟹养殖场。

示范引领,干群齐心。党员冲锋在前、群众埋头苦干,刘老庄村“两委”以产业特、生态优、村庄美、集体强、农民富、乡风好为目标,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村庄发展的依托,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村庄集聚,保护了红色基底,提升了乡村吸引力。通过高质量发展产业、系统化推进农房改善、全方位提升人居环境,现在的刘老庄村依托八十二烈士纪念景区红色旅游资源,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千亩碧根果产业园、千亩果树采摘园、千亩光伏太阳能发电站、千亩精品苗木园等连片产业园正在发展壮大,建成现代化的小区、整洁宽敞的公路、机械化高效生产的工厂……“走进新时代,刘老庄人将继续传承红色精神,创新实干,交出一份更加亮丽的答卷。”朱林表示,“我的使命是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传承红色精神,积极为民奉献,带领村民在小康路上阔步向前!”

李彦春:“卖花郎”村支书的富民梦

党建示范引领,特色产业助农增收。30年前,堰下村是颜集乡最贫穷的村,作为堰下村当家人,李彦春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追求,坚持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李彦春发现,当时花木种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发挥党建引领示范种植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牵头成立堰下村花木公司,以公司为龙头组建花木销售联合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仅仅两年时间,堰下村花木总面积突破3000亩,花木销售额当年突破1500万元。同时,他还注重在村里培养苗木经纪人,到外地承接绿化工程,开辟市场,提升效益。截至目前,堰下村在镇域外承包土地1.5万余亩,栽培苗木品种2000多种,年销售额达2.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达到70万元。

产业转型升级,富民之路提质增效。经过20多年的发展,花木产业成为堰下村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随着电商红利市场迅速崛起,李彦春敏锐地发现互联网对推动花木销售作用愈发明显,他当机立断,全面推行“互联网+花木”发展模式,打造以支部为主导、党员为示范、农户为基础的“支部+电商”党建富民模式,推动花木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堰下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电商创业服务站村,定期举办村级网络创业培训班,为花农电商创业提供帮办服务。为解决货源和销售问题,村“两委”推动建成4万平方米的花卉淘宝产品基地和3万平方米的快递一条街,使花木产业实现从绿色向彩色、地栽向盆栽、普通店铺向品牌化旗舰店的转型。目前,堰下村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共开设网店1000余个,拥有各类商标150个,带动从业人员2000余人,2021年全村花木电商线上销售额3亿余元。

提供贴心服务,基层治理创新增优。“把方便留给村民,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就是我的责任。”这是李彦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堰下村村民有5千余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矛盾纠纷较多,身兼网格长的李彦春对辖区内村民状况了如指掌,被大家亲切地称作“老李”。一本笔记本、一部手机,是“老李”开展工作的两件法宝。“你好,李书记,我们家自来水管漏水了,能找人帮忙处理下吗?”“李书记,我家苗子今年销路不好,您能否帮忙销售一下?”李彦春每天不间断地收到村民各种求助信息,而他总是手机不离身,生怕漏接电话,对村民反映的困难和诉求,尽心竭力地逐一解决。为帮助村里贫困户实现脱贫,2010年以来,他先后帮扶50多名低收入农户走上“互联网+花木”的致富道路,帮助46户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他得知我身患重病,不仅辗转帮我联系医疗专家,还帮助我开网店摆脱贫困。”提起他,村民张华国感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