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风采】尹光新:钢肢丈量信仰 热血铸就军魂
在南京溧水的街巷间,总有一个身影用假肢敲击出坚毅的节奏——他是尹光新,一位在雷场失去双腿却用残躯撑起家国大义的老兵。从边境排雷的血色战场,到工厂车间的默默奋斗,再到社区讲堂的红色宣讲,他以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在岁月里不断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1985年1月4日,云南麻栗坡70度陡坡的雨幕中,22岁的尹光新带领战友匍匐前行。探雷针在红土中寸寸推进,7小时作业间,162枚地雷被逐一解除,580米安全通道如生命线般向阵地延伸。当撤离信号响起,他脚下的石头突然滑动,触发界外雷的瞬间,他本能地转身用身体阻挡冲击波:“快撤!”战友们被他保护在身后,而他的双腿却在爆炸中永远留在了边境。这份以命相搏的担当,让他荣立战时二等功,却也留下终身残疾。
昏迷9天,经过7次手术,尹光新在昆明军区总医院醒来,遇到了一生的伴侣朱琼华护士。这位云南护士放弃稳定的工作,用30多年光阴践行承诺:“他用命护着战友,我用命护着他。”
康复期间,假肢与残肢摩擦溃烂,他咬着牙在走廊练习行走,血痂在地板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军人可以倒下,但不能认输。”这句从战场带回的誓言,成了他重生的密码。
1991年进入乡镇印刷厂工作后,他从基层做起,假肢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冬季金属假肢冻得粘住皮肉,夏季汗水浸透残肢引发感染,他依旧微笑面对,转身又拄着拐杖走进车间。“别人能做的,我用假肢一样能做。”
为更好的开展工作,他努力考取机动车驾照,每日在训练场反复调整假肢固定角度,让残肢与器械磨合到最佳状态。历经百余次失败后,他最终突破肢体协调难关,顺利通过科目考试。2001年获评南京市“残疾人自强模范”。
在尹光新家中,玻璃柜里的军功章是儿女最熟悉的“玩具”。饭桌上,雷场故事是必讲的“精神套餐”。2019年,儿子尹欣宇大学毕业参军,新训时裤子磨破、膝盖渗血,却咬牙拿下全优成绩:“爸爸能在雷场爬7小时,我这点痛算什么?”2020年疫情期间,女儿尹滇主动请缨前往抗疫一线,在ICU连续工作6小时后缺氧呕吐,仍坚持完成护理工作:“爸爸说军人的血性在灵魂里,那么医护的担当就在病床前。”
当女儿以“最美抗疫先锋”身份凯旋,尹光新在接机人群中挺直腰杆,假肢稳稳站立,如同当年在雷场开辟通道时一般。
从边境雷场到工厂车间,再到社区讲堂,尹光新用假肢走出的每一步,都在丈量信仰的深度。如今,60多岁的尹光新仍是溧水区最忙碌的“红色宣讲员”。他常年活跃于志愿服务一线,进学校、入军营、走社区讲述战斗故事,累计宣讲40余场次;其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全家奉献成为社会教材。
真正的英雄从不在聚光灯下止步。尹光新用半生证明:当战火淬炼的忠诚融入血脉,当伤残磨砺的坚韧成为自觉,哪怕失去双腿,也能在人生的征途上,始终拼搏进取、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