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江苏最美退役军人出资建了一座纪念馆
11月17日,南通海安,魏建功纪念馆隆重开馆。
时值魏建功先生诞辰120周年。蓉和怡心园里,1860平方米的魏建功纪念馆花团锦簇,青砖黛瓦、飞檐翘壁的建筑里,魏建功生平和学术成就介绍、魏建功学术著作、魏建功使用过的老物件,一一展陈。
魏建功纪念馆由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江苏海迅实业集团董事长仲跻和出资筹建。一边是被誉为“新华字典之父”的魏建功,一边是吹响文化传承号角的新时代退役军人仲跻和;一座纪念馆,凝结了两代海安人的大格局、大情怀。
魏建功1901年出生于海安,由他牵头编纂的《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
1950年,魏建功应邀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并兼任社长,开始主持编纂《新华字典》,历经3年苦战,《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面世,全书70万言,收录6840个字。
从此,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好汉语言,都离不开《新华字典》。1957年至今,《新华字典》再版14次,印数超过8亿册,成为人类图书出版史上的奇迹之一。
作为一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魏建功的文化修养集成和爱国情怀远不止于此。
抗日战争胜利,被日本奴役半个世纪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5年8月,魏建功作为“台湾国语推广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以语言学家的专业学养和多年从事国语运动的经验,拟定了台湾国语运动的六条纲领,提出了“以台湾方言对应普通话规律学习国语”的方法,使台湾地区成为中国最早普及国语的省份。
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伟大的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强的凝合剂。
魏建功的故事和贡献,是一代海安文化人格局与情怀的真实写照。而作为第十个“中国文学之乡”,大格局与大情怀早已成为了海安重要的文化因子。
近年来,海安市委市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思考,引发了后生致敬先贤想法。于是,仲跻和提出捐资筹建魏建功纪念馆。
仲跻和1959年出生于海安,比魏建功小了将近一个甲子。
这一个甲子,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历程。风云际会,时代更迭。海安文化的大格局与大情怀,在大浪淘沙后更显熠熠生辉。
出生于新中国的仲跻和是一位企业家、一位退役军人,有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但同时,他的血液里,时时刻刻流淌着大格局与大情怀的文化因子,他创办企业的历程中,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因子的烙印。
在仲跻和看来,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法宝之一。在创业之初,他就发动员工讨论提炼了企业精神——“家文化”,并逐步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与时俱进、注重学习,领导带头、全员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
工农商学兵,每一个身份都曾给仲跻和的人生底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务农方知田间苦,从军更晓家国重。这些经历也交错成他弹奏大格局、大情怀现代音符的琴弦。作为企业家,仲跻和不断拓展“家”的内涵。他时刻不忘在社会这个大“家”中尽己所能、承担责任,修桥铺路,慰问五保老人,救助困难家庭,资助办学。做各类善事,仲跻和的投入远超千万元。作为文化传承人,仲跻和酝酿从前经历,以文传情,先后在《雨花》《江苏散文》《江海晚报》《悦读》等报刊发表散文近200篇,相继出版散文集《梦已飞扬》《男儿情怀》《拈花一笑》《无意留痕》《随风起舞》等。
筹建魏建功纪念馆,是仲跻和传承海安文化的新思考。
2019年是魏建功先生入学北大100周年,也是魏建功先生创立北大古典文献专业60周年。这一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11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魏建功先生铜像落成仪式暨纪念座谈会是其中之一。活动中,仲跻和以魏建功纪念馆的名义向北京大学中文系捐赠了魏建功先生铜像,并发出盛情邀请:在魏建功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希冀教育界、学术界大师们莅临海安,一同指导魏建功纪念馆开馆。
如今,魏建功纪念馆如约开馆。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林介绍,魏建功纪念馆建成开放后,海安将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魏建功中国古典文献学奖”评选,让评选工作增强海安“文学之乡建设、文艺精品生产”的牵引力。
“拨开记忆的迷雾,拾起不同时段、不同场合、不同媒体的记忆火花,魏建功先生的形象在我心里更加清晰了。但愿有更多的人了解魏建功先生,记住魏建功先生。”2019年4月4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仲跻和的散文《我心中的魏建功》,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企业家仲跻和与文人仲跻和的一场交集,以一座纪念馆的形式呈现。
今年10月30日,海安市召开文化发展大会,表彰“青墩文化奖”获得者,仲跻和获得了“杰出贡献奖”。对于已经有了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安市作协副主席、南通市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等等头衔的仲跻和来说,这个贡献奖无疑是对他传承海安文化、延续城市记忆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