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地方动态

双拥创建丨镇江市丹徒区用实绩诠释双拥新内涵

发布时间:2022-03-22 22:3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镇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者按

江苏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曾是新四军的主战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决胜地,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深植于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心中。从沙家浜的芦苇荡、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到柳堡“二妹子”民兵连、开山岛“海防模范民兵哨所”……一个个拥军典型享誉全国。近年来,江苏军民发扬传统、发挥优势,聚力改革强军、聚焦练兵备战,双拥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在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评选之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微信公众号、官网开设“双拥创建”专栏,刊登各地在双拥模范创建中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拥军优属是镇江市丹徒区的优良传统。丹徒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积极探索和发展拥军新模式,坚持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基础建设体系,把国防科技和装备发展纳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把军队人才培养纳入地方教育体系,把双拥工作成效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着力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走进丹徒区石马中心小学,建于2016年的国防教育展览馆是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阵地,128块宣传展板按照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建军大事记、新中国成立、现代国防等主题依次布展,运用悬挂原图、场景模拟、实物呈现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

“少年强则国强!”石马中心小学的国防教育由来已久。自1993年创建少年军校以来,石马中心小学开展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们的血液,建成了全国闻名的中小学国防教育基地。

丹徒区深挖资源,把国防教育纳入全区公共文化体系总体规划,通过军地共享文化阵地、共建文化队伍、共办文化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双拥的浓厚氛围,先后打造了国防公园、双拥文化长廊、双拥街等宣传教育场所,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烈士名字命名桥梁活动。全区有8座以丹徒籍烈士名字命名的桥梁,其中6座建有烈士雕像和烈士生平介绍。在全区中小学中以丹徒籍烈士名字命名了5个“英雄班”,在辖区内以丹徒籍烈士名字命名了2个企业志愿者服务队。

丹徒区严格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不断优化拥军优属方式方法,用心用情解决好官兵“三后”问题,解退役军人之忧、纾退役军人之难。一方面,积极探索移交安置新模式,做好全区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和退役军人随调家属接收安置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培养退役士兵村官和退役士兵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实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举办专场招聘会、推介会等形式推荐就业,强化对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免费教育培训工作,确保退役士兵高质量就业创业。

丹徒区委、区政府建立党委议军、军地议事、军地互访、军民共建等制度,使双拥共建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军地议事园活动开展以来,为驻地部队办实事80多项,驻地部队水电增容、营房维修改造、信息化平台建设等问题妥善解决;建设“联胜桥”,为驻地部队营区的管理和安全作出贡献,并获得部队官兵一致好评。

丹徒区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尊戎+”工作模式,全面梳理双拥工作全领域、全过程,将实践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标准、升华为制度,促进现役、退役军人服务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驻地部队广大官兵将丹徒当作第二故乡,把丹徒人民视为亲人,在加强部队建设、抓好练兵备战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参与丹徒建设,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扶贫攻坚、支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等重点工作中凝结起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