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媒体报道

【新华日报】守望五条岭,守护“来时路”

发布时间:2023-08-01 19:42浏览次数:


“中国好人”、守陵人卞康全积极为烈士寻亲,宣讲红色文化 ——

守望五条岭,守护“来时路”


7月27日,江苏灌南张桂生老人带着家人,走进五条岭烈士陵园,祭拜他的父亲、烈士张善道。78岁的老人流着热泪,将写给父亲的信在墓前点燃,诉说无尽的思念。

五条岭烈士陵园,位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庆元村,长眠着1947年盐南阻击战中牺牲的2000多位解放军战士,是江苏大地上一座让人仰视的丰碑。村民卞康全长期守护陵园、主动为烈士寻亲、积极宣讲红色文化,获得“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他全身心守护五条岭的第十四个年头。一个农民,何以成为一个坚定的守陵人、一个热心的寻亲者、一个诚挚的宣讲员?他的守护,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近日,记者走进五条岭烈士陵园,走近卞康全和熟悉他的人,寻找答案。

“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

盛夏,56岁的卞康全穿着白色长袖衬衫、深色长裤,皮鞋擦得干干净净。一见面,他就对记者说:“感谢你们来宣传我家乡的烈士。”后来记者发现,这不是客套话,烈士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

盐南阻击战结束后,一块盐碱地上挖出五条长约40米的沟,2000多位烈士的遗体叠葬沟中,形成一米多高的五条长岭。这便是英烈忠骨筑成的五条岭。卞康全的祖父卞德容等村民,参与了埋葬烈士的工作。因住得近,卞德容常去五条岭转转、添土修墓。后来,卞康全的父亲卞华也主动守护烈士墓地。

“烈士是我们的恩人,不能不去看。”84岁的卞华与记者说到义务守墓的事,只有短短两句话,“没有他们,我们没有好日子过。”

“我母亲常说,五条岭的烈士也有父母亲人,我们要守好墓,等他们的亲人来找。”卞康全牢记父母嘱咐,抱着感恩的心,跟在父亲后面,常去五条岭拔草、培土。

2009年,当地政府修建五条岭烈士陵园。次年,卞康全与镇民政办签署陵园管护协议,从此将一份责任担在肩头。

卞康全的职责是保护陵园设施不被盗损、打扫卫生、清除杂草、维护绿化等。听从盐城顾吾书社社长顾寿义建议,卞康全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写工作日记,记录与陵园相关的事情,哪怕没事也要写一笔“无人前来”或“今日无事”,一天不断。

日记里有父亲的教诲:2013年3月22日,今天我和我的老父亲一起给五条岭的烈士们填坟、培土、按新纱帽。我爸爸还要我记住,烈士的亲人不在这里,他们(烈士)在我们家乡已经60多年了,就是我们的亲人、先人,我们要年年给他们按时填坟、培土、换新纱帽,并按时节祭拜。我和他一起做,一边听他说,其实我早就记住了,因为他每年做的时候都说同样的话。

巧的是,2013年1月19日,他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儿子的嘱咐:今天星期六,早上8点后,我儿问我道,爸爸我干什么呢?我说你到陵园里仔细看一看、走一走。我儿走到墩子边时,我忙着叮嘱了一句,别忘了向烈士问声好,他答知道,也可能是长期跟我到陵园惯了,他懂得了进入陵园后不喧哗、不皮玩(顽)……

他把烈士当亲人,前去祭拜烈士的人、寻访烈士安息地的人是不能怠慢的客人。白天大部分时间在陵园,轻易不敢外出,他唯恐错过来人。家人都知道,看见有人到陵园,马上就要告诉卞康全。他的家、农田都靠近陵园,当他在田里劳作时,“心里吊吊的,不断扭头往陵园看”。听见车响看到人影,他忙放下手头活计,快步去陵园接待。2016年2月7日,除夕,他准备到母亲坟上祭拜时,看到有车辆驶入陵园。他放下东西去陵园,先接待了一个祭拜烈士的17人大家庭,接着又见到3辆车,是另外一位烈士的后人们来了。他心想一定需要好长时间,便打电话安排儿子去祖母坟上祭拜。时隔7年,卞康全依然记得这件事。他说:“人家亲人的血淌在我家乡的土地上,我不能把客人晾在那里。我儿子替我去上坟也是可以的。”

他感恩烈士,也感恩祭拜烈士的人,因为“看到人民对烈士的感情”。2016年8月20日,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中午我至陵园,知道有客来过,因为见一个大大的白色甜瓜摆在纪念碑前。这无疑是祭拜先烈的。您祭拜先烈,我向您鞠躬。

2016年11月17日,建湖县退休教师唐锡琪在五条岭抄写纪念碑上的碑文。得知老人来步凤镇亲戚家做客,在小雨中骑车10余公里专门到五条岭瞻仰,抄碑文是为了回去教育家中孩子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卞康全回家拿朋友给的相机给老人照相,又去镇上印成照片,次日一早把照片送到老人手中,不肯收取分文。

两个孩子要上学,连“人情”都在涨,卞康全经济压力不小。曾有邻居喊卞康全外出打工,一天170元。“当时我守墓的收入是一个月500块,打三天工就能挣到了,但我不能去。”卞康全说,“兄弟是好意,我不能跟他讲大道理——那就是打人脸了,我只说‘我理解你,但你不理解我啊’。”为了多挣点钱,卞康全的妻子唐兰女去邻县打工,前后干了10年。这位朴实的妇女说:“来人说话我不懂,就让他留在家里。”卞康全庆幸找到贤惠的妻子:“刮风下雨天,我把多少烈士后人带到家里坐坐,有时连板凳都不够,我妻子从无怨言。”

“要以更快的速度寻亲”

枪声暂歇时的匆匆掩埋,2000多位烈士姓甚名谁、来自哪里,成为久长又苦痛的疑问。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公开征集史料实物,盐城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亭湖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2011年编成《难忘五条岭》一书,其中收录751位烈士的英名。

守着五条岭,卞康全见到许多来寻亲的人,有的伏在岭上痛哭,有的失望而去。他想,不如主动去寻找烈士后人。2018年,根据《难忘五条岭》、当时在涟水县委党史办工作的王继华提供的涟水籍烈士名录,卞康全开始主动帮烈士寻亲。他首先向涟水、沭阳寄去150多封寻亲信,心想“哪怕能有一封信被烈士后人收到也好啊”。

2018年,涟水籍烈士樊桃成的儿子樊修茂,收到卞康全寄去的寻亲信后,次日就赶到五条岭,痛哭着说“儿子来迟了”。卞康全说:“这一声自责,犹如鞭子抽打我的心。怎么能怪他来迟了呀,是我们守护的人没有及时告诉他。我要以更快的速度寻亲。”

2019年6月,得知卞康全为烈士寻亲,盐城邮政定制寻亲信封,免费投递寻亲挂号信。盐城邮政亭湖分公司总经理陈剑云介绍,收信人姓名不详、区划地名发生变化、知情老人为数不多等问题,是投递寻亲信的极大障碍。投递、退回,再投、再退,投递人员一乡乡试投、一村村寻找、一家家询问,实在无法投递才退回五条岭。有一封寻亲信上,贴着多达21张“改退批条”。

可只要妥投,便能抚慰一个苦苦寻亲的家庭,告慰一位烈士的英灵。2020年4月7日,101岁高龄的季玉珍,带着子孙到五条岭祭拜她的丈夫、烈士宋正华。1946年,24岁的宋正华告别母亲妻女参军时,女儿宋才亚8个月大。1954年,亲人才得知宋正华1947年在盐南阻击战中牺牲。2000年以来,家人在盐城、泰州一带的陵园甚至到福建寻找烈士安息地。收到辗转而来的挂号信后,宋才亚与丈夫马上打卞康全电话了解情况,一夜难眠。“我们不知道有个五条岭,要不是他写信来,哪能找到父亲。”

无论过去多久,亲人不会忘记先烈。卞康全往外寄信,也收到请他帮忙寻亲的信件,接到寻亲者的电话。他说:“从不关机,只在有活动时静音;从不用冰冷的语言回答;看到未接电话必定打过去,从不等人家再打过来。”他不想错过一个帮烈士“回家”的线索。

卞康全听说中华英烈网后,就学习上网查找,还注册QQ号、建立微信群用于帮烈士寻亲。去年,为了五条岭烈士陵园新建陈列馆的展陈等工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送到五条岭,请卞康全做一些校对。他如获至宝,十来天起早贪黑把五条岭有关烈士信息抄录在笔记本上。

盐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原局长戴亚生倾心收集、整理、研究盐南阻击战史料,在2023年3月将史料辑录成一册《丰碑矗立五条岭——盐(城)南阻击战史料汇编》。经比对甄别,他基本确认五条岭935位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等信息,为寻亲提供了更新更准的依据。

去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盐城市步凤小学副校长王凤军开始负责五条岭烈士陵园的工作,卞康全有了伙伴。今年清明节前,两人整理出26位连云港籍烈士信息,发出寻亲信,并请连云港媒体提供帮助。不到10天,其中19位烈士的亲属找到了。不久前,第二十封寻亲信送到张桂生家中,帮他找到了父亲。

盐城邮政先后发出4批、873封寻亲信,加上卞康全个人寄的,已有1000多封寻亲信从五条岭发出。卞康全统计,多方力量、多种渠道的双向寻找,已为五条岭的404位烈士找到亲人。

去年10月,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定为烈士寻亲的“三年行动方案”,与卞康全等寻亲志愿者进一步形成合力。

一位兴化籍烈士的后人告诉卞康全,村里还有人跟他父亲一起牺牲。卞康全登录中华英烈网,查看几千位兴化籍烈士的信息,综合时间、地点等因素筛选出250多位烈士,再按“基本确认”“信息不全需要确认”“信息可能错误”详细分类,做好寻亲的基础工作。7月中旬“五条岭兴化籍寻亲群”建起来,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与卞康全朝夕相处近一年,王凤军感慨:“卞康全对先烈无比尊敬,他全身心扑在陵园,虔诚!”

王凤军经常听到卞康全与烈士后人通话,真切地感受到烈士后人对卞康全非常敬重。宋才亚的外孙女陆璐记得,跟曾外祖母去五条岭祭拜,家里人洒泪时,卞康全也哭了。这名24岁的年轻人说:“我在盐城市区工作,离五条岭不远,我主动提出加入为烈士寻亲的队伍,卞老师同意了。”河南退休教师周继迅从广播中听到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的故事,情不自禁写了一个条幅,寄给卞康全表达敬意。

“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五条岭烈士陵园9点对外开放,但卞康全通常7点左右就到了。他有一套独创的晨间仪式:在纪念碑前三鞠躬,背诵一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再绕五条岭走三圈。

晨光中,五条长岭静静卧着,两侧成排成队的银杏树泛出柔和的绿意,不知哪棵树上的鸟儿“啾啾”鸣叫,远处的声声“布谷”像在回应这边的同类。卞康全指着银杏树对记者说:“有树好多了,原来鸟儿会立在墓碑上。”

他将五条岭的一切尽收眼底。

五条岭变了。

1991年清明之前,烈士陈同桂的女儿陈继业找到五条岭,找到父亲。她去卞康全家借锹,为父亲墓上添几锹土。卞康全也提上一把铲陪她去墓地。不知父亲在哪条岭下,陈继业为每条岭都培上几锹土。

1995年,步凤镇政府在五条岭墓地旁植树,立起一座纪念碑。陈继业主动为立碑捐资。2009年,当地政府建起五条岭烈士陵园,修筑通往陵园的路,方便人们前去祭奠烈士。

2010年至2019年,盐城市实施“慰烈工程”期间,步凤镇163座烈士散墓、18座烈士群墓都迁入五条岭烈士陵园。

2021年,政府投入4300多万元,按照省级烈士陵园硬件标准改造扩建五条岭烈士陵园,将其从10亩扩大到50亩,新建一座19.47米高的纪念碑、约2600平方米的陈列馆,增加纪念亭、风雨廊道等功能设施。去年9月以来,完成改造提升的陵园已接待200多批参观者。

7月19日,记者在五条岭烈士陵园采访时,遇到盐城经开区几所小学的30名少先队员。他们参加盐城经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单位组织的红领巾讲解员研学培训,在老师带领下参观陈列馆。卞康全给孩子们讲述守护五条岭、为烈士寻亲的故事。他以这句话结尾:“五条岭是载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载体,(你们)要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人们了解先烈,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一旁的盐城市松江路小学大队辅导员孙楠对记者悄声赞叹:“卞老师是个很有情怀的人。”

30多年前,当卞康全没有考上高中,无奈地回家务农时,他哪能想到自己的人生将长久地与五条岭关联。

卞康全变了。

他变得注意穿着——进陵园必定穿长袖长裤,哪怕在炎热的七八月——这是他对烈士的礼数。

他说,少年时当作家、诗人的梦想早已磨灭,但他更爱阅读了。那是2008年,看到盐城媒体的报道后,顾寿义去五条岭寻访,认识了卞康全。后来,卞康全应邀去顾吾书社做客,“看到上万册的书很震惊”。他尊顾寿义为老师,也听从顾寿义建议,记工作日记,为到访者备留言簿,以及多读书。

“有人问我,这些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有时候成天没有一个人来,我是不是很寂寞?”卞康全说,“我从不觉得痛苦、煎熬,当我把场地扫干净、草拔过了,我就拿出书。有人来我便合上书,没人来我就看书,我觉得一天也不长。”

在顾寿义眼里,过去的卞康全是木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他变得开放、活泼。

他愿意把红色故事说给更多人听。向参观者、学讲解的小学生、采访他的记者讲述五条岭,讲述先烈的牺牲,讲述盐南阻击战的意义,他有着满腔的热忱,他讲述起来常常滔滔不绝,让人难以打断。

“陵园没有给卞老师安排讲解工作,但目前又没有专职讲解员,他就主动把讲解任务接下来。二三十年来,他已经无数次地在烈士墓前讲述五条岭的历史,这些年也读了一些跟盐南阻击战相关的书。”王凤军说,“我天天听,发现内容都在他脑海里,脱口就来了。”

在盐城,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街)、村(居),共计128个。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是这片热土永恒的旋律。卞康全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被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盐城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员”。去年,在盐城市文明办等单位举办的“盐城红色地名故事我来讲”活动中,他获评优秀宣讲员。

对于卞康全的坚守,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我傻,也有人说我指望以后有好处。我的父母只告诉我,要待烈士像亲人,他们没有告诉我,我这样做了会有鲜花和掌声。”卞康全说,“政府给了我荣誉,我更不能怠慢(守陵工作),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我只是一粒尘埃,是烈士的光辉让我有了一点闪光。”

卞康全没有变。他还是一个质朴纯粹的人,他还坚守着感恩报恩的世界。

五条岭没有变。它是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的“来时的路”。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人民、国家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行者不孤。守护烈士,守护初心,是卞康全的选择,也是一代代中国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