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一家四代接力从军
南京六合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在六合,有这么一户家庭,祖孙四代相继披上戎装,接力奋进,在当地传为佳话。
“1916年8月出生,1942年10月入伍,1946年3月负伤……”一本泛黄的《革命残疾军人抚恤证》,里面记录着李学正参加革命的光荣足迹。
伤势如何?李学正右腿部枪伤,子弹留在了小腿肚里,被评定为三级甲等残疾。可作为解放军的一名排长,他拖着一条伤腿,仍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和战友们一起打赢一场场硬仗,迎来了解放。
1952年9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退伍回到地方。“我爷爷是1991年4月去世的,那年我刚出生,从来没见过爷爷,但从小听我爸反复说爷爷从军的故事!”李学正的孙子李伟感慨道。
李子荣,是李伟的父亲,1987年11月入伍,在位于安徽省的原第二炮兵通信团卫生队服役。之所以选择参军,是受李学正的影响。“父亲当兵那会,一直把爷爷的黑白照片、功劳证和抚恤证带在身边!”李伟回忆道。
1993年,李子荣在黄山市徽州区人民医院(现黄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进修学习时,发生了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该院妇产科一位产妇难产、大出血,当时院内血库A型血紧缺,李子荣当时想都没想,主动献了420毫升血,最终,产妇顺利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对方的丈夫攥着红包要塞给李子荣,被李子荣婉言谢绝了。当年,李子荣被评为学雷锋标兵。2000年,李子荣转业回老家,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二十多年来,李子荣以军人的严谨作风屡创佳绩。
“我爸一直跟我说好男儿就要当兵,这是咱们老李家的根。”李伟2014年9月光荣入伍。
初入部队那会,训练场是在荒漠戈壁上,高原的风像刀子,刮得脸生疼,每天早上醒来,他的枕头边都是鼻血凝结的痂。
“我实在撑不住了……”他躲在帐篷里给家里打电话,声音带着哭腔。电话那头,李子荣沉默片刻,缓缓说:“想想你爷爷,你现在这点苦,算啥?”李伟攥着电话,眼泪掉在军装上。那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道:“爷爷爬过的战场,爸爸守过的岗,我不能丢。”
同年,他获评“优秀义务兵”,并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提干,2022年荣立三等功,2024年再获部队嘉奖。
2024年9月,李伟的侄子李有超也参军入伍火箭军某部。临行前,李子荣握着他的手,满是期许:“你是咱老李家第四代穿军装的,要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党和国家,对得起老百姓!还有,到了部队,别怕吃苦。”李有超挺直腰板,声音洪亮:“叔公,我记住了!”
“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你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打开看看!”李子荣递上一个信封,作为入伍礼物送给李有超。打开一看,里面是李学正的抚恤证复印件。
“这传家宝,对你从军真的管用吗?”李有超笑了,眼睛里有光:“咱老李家的兵,事事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四代“老李家的年轻人”接力参军,这是一个发生在普通家庭里的红色传承,也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咱老李家”,共同用热血浇筑起一座国泰民安的坚固长城,它在岁月中生根,在传承中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