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

【模范风采】王洁:凝聚微光暖人间

发布时间:2025-09-24 09:58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王洁:男,中共党员,1932年2月出生,1949年4月入伍,1958年4月退役,曾任南京市六合区化工总厂工人。他是坚守初心、热心公益的区级首位“博爱助学资金”冠名人。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勤俭家风,每年捐助困难群体金额逾万元,捐助对象包括原单位困难员工、贫困邻居、社区老幼困难群体。2020年,六合区红十字“王洁”博爱助学资金成立。截至目前,王洁老人捐赠的金额已达21万元。

在南京市六合区白果社区,有这么一位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退役老兵。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服役于在“中原突围”“解放大西北”“孟良崮战役”中留下赫赫威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181师(原“皮定均旅”)。1951年,他跟随部队入朝参战,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70多年过去了,生性内敛的他将爱心善举融入日常点滴,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展现着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

01

王洁老人鲜少提及那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战场经历,但偶尔他也会提到在惨烈的战斗间隙,战友们在密闭昏暗的坑道里分享一个苹果的故事。一个小小的苹果,在大家手中接续传递,沁入口中的那一丝清凉甜蜜,传递着战胜强大敌人和迎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信念。

王洁说自己当时年纪最小,大家都照顾他,他咬的那一口比别的同志都大。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浮现出笑意,战友情谊令他终生难忘,在以后的日子中,他也将这份情谊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和温暖。

02

部队归国后转隶到空军,王洁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申请参加地勤专业中风险最大、责任最重的保伞员培训。在朝鲜战场上经历血与火考验的王洁,凭着一股钻劲和狠劲,仅用半年时间就锤炼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并很快担任保伞组长职务。

在军旅生涯的最后五年,他“一手托举战友生命、一手托举装备安全”,圆满完成了数百场次的训练和战斗飞行保障任务。

03

1958年,王洁复员返乡,分配到原六合化肥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面对一穷二白的厂区,王洁发扬战天斗地的军旅作风,和工友们仅用不到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厂的建设投产。

 

工厂投产后,他又主动申请到工作环境最恶劣、技术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造气车间工作。在高温灼烤的操作车间,他带领班组一次又一次完成机器设备排故检修,一丝不苟地守护着生产安全。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和老兵,就应该冲锋在前、吃苦在前。

04

退休后的王洁,依旧保持着近乎严苛的简朴:一件穿了十几年的褪色运动衫,补丁摞补丁却舍不得换;一套老旧的职工宿舍,一住就是40余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然而,每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

原单位的困难职工、社区的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都是他帮助的对象。遭受洪灾、火灾、地震灾害的困难群众,更令他牵挂不已。从他第一次将一笔退休金郑重放进募捐箱,到以“王洁”本人命名的博爱助学基金正式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他已累计捐款21万余元,帮助各类困难人员300余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6名寒门学子在王洁老人的帮助下,重圆了求学梦想,重启了人生篇章。

在捐助仪式上,王洁老人会罕见地多说几句:“孩子们,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建设国家!”此时的王老,眼中有光。

受助人董某是王洁老人帮扶时间最长的对象之一。多年前,她的丈夫因重病去世,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小孩还在上小学,生活举步维艰。王洁通过社区知道她的情况后,每月都会上门探望并送上慰问物资。这个非亲非故的老人带给她的跨越五年的温暖,不仅帮助她渡过了人生的艰难时刻,更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现在的她也活跃于社区慈善工作,成为一名传递真情和温暖的接力者。

王洁老人一路走来,入伍为国防、退役建家乡、退休行善举,讷于言而敏于行,果敢而坚定,生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虽然如今的王老因身患阿兹海默症,更加沉默寡言,但他的善行善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他播撒的温暖和希望,正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