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追寻周作青烈士抗战足迹活动纪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深刻论断,在一位英烈的追寻中得到最真挚的诠释。在射阳县四明镇,抗日英烈周作青的名字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的红色记忆,其姓名更镌刻于县烈士陵园英烈墙首位。他用22岁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而战”的铮铮誓言,也印证了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守护的,正是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与山河。
多年来,世人仅知他于1939年在山西抗日前线壮烈牺牲,其具体牺牲地点与详细事迹,却始终是亟待填补的历史空白。射阳人民始终铭记英烈,坚持不懈追寻其革命足迹。历时三年,终于完整还原了周作青烈士从黄海之滨奔赴晋绥抗日前线,投身革命、组织抗日、英勇殉国的光辉历程。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射阳县革命烈士寻亲寻史工作专班陪同烈士亲属,专程赴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周作青烈士牺牲地,实地寻访、庄重祭奠,深切追思忠魂。今日山河无恙,英烈可安息,我们终能告慰英灵:这盛世,如您所愿,家祭无忘告乃翁。
8月26日清晨,晨曦微露,工作专班成员与周作青烈士家属怀着崇敬之心齐聚射阳县烈士陵园,向英烈敬献哀思。在庄严的集体宣誓后,一行人踏上“跨省”寻史之路。据史料记载,周作青生于1917年,1937年怀抱爱国热忱奔赴晋西北投身抗日,任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在敌占区秘密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5月,他不幸被捕,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同年6月1日,年仅22岁的周作青被日军残忍活埋于文水县东门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1939年第一卷第4、5期合刊曾以《周作青英勇殉国》为题刊发通讯,明确记载“文水县”“东门外”“活埋”等关键信息,真实还原了烈士牺牲的悲壮场景。
穿越重重隧道,跨越千山万水,工作专班与家属辗转一千余公里,于次日抵达文水县。时光流转,当年的“东门外”已化身为繁华的居民区。站在这片曾见证烈士英勇就义的土地上,仍能感受到烈士不屈的精神力量。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工作专班分组行动:深入村居走访,查阅历史资料,寻访知情老人。每一份历史文献、每一段口述回忆,都成为打开尘封岁月的钥匙。
“周作青22岁来到文水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献出了生命,我们会全力协助寻亲寻史工作。”文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阳华表示。
“我继父是地下党员,当年常说又有同志被日本人杀害了。”文水县私评社区83岁的樊润泽老人,回忆起继父讲述的往事,“日本人拆了旧鼓楼建炮楼,有位八路军被拖到护村墙外杀害,埋在村东文昌庙后,就在现在私评大道东侧。”老人的口述与《中国青年》的记载高度吻合,为确认烈士牺牲地提供了关键佐证。
如今,周作青烈士牺牲地附近已建起学校,教室中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这声音,穿越时空,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理想,正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在烈士牺牲地,周作青的三位亲属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家祭”仪式。一抔盐阜家乡土,一瓣鹤乡菊花香,他们用家乡带来的泥土和菊花祭奠亲人。将盐阜家乡土撒在这片承载烈士悲壮过往的土地上;同时取走文水的红色英雄土带回故乡,以最质朴的方式让烈士与家乡“团聚”。“我带了老宅、爷爷奶奶和他兄弟坟前的土,想让大伯知道我们来了,认得回家的路。”烈士侄子周从元声音哽咽,这一捧土,是亲情的延续,更是历史的回响。
吕梁市文水县是革命老区,积淀着深厚的红色底蕴。期间,工作专班与家属还前往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祭奠和线索寻访。在刘胡兰纪念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让大家对周作青所处的革命年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周作青与刘胡兰等烈士,共同诠释了共产党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崇高精神。”射阳县人武部副部长孙勇说。
作为革命老区,射阳县流传着无数烈士的感人故事,周作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沈健介绍,自2021年起,当地便持续开展烈士寻亲寻史工作,致力于为在外牺牲的射阳籍烈士、在射阳牺牲的外籍烈士寻亲补史、完善事迹,“我们要传承红色传统,让红色教育惠及更多下一代。”
下一步,工作专班将系统整理此次寻访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完善周作青烈士事迹档案,让这位射阳最早牺牲的抗日烈士,以最完整、最真实、最鲜活的形象,永远铭刻于人们记忆之中。